08年江苏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

2009/03/23 00:00 来源: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 程祥平

......

  2008年,江苏省宏观调控措施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稳定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位居全国第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美元。在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江苏建筑行业也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800亿元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长18%以上,使江苏建筑业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相对应,预拌混凝土行业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引向深入,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总量规模继续扩大。虽然第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年生产增速出现回落,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但整体依然保持了增长势头。混凝土供应量、混凝土机械装备水平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在全国同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一、2008年度全行业主要概况

  1、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系统预拌混凝土企业共459家,比上年增加78家。其中二级资质的企业共79家,(主项二级资质的企业72家,增项二级资质的企业7家);三级资质的企业共380家(主项三级资质的企业358家,增项三级资质的企业22家)。

  2、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系统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3.11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44万立方米,增幅为15.3%;全年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1.200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83%。

  3、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3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3.83%, 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53.49亿元。

  4、全行业劳动生产力89.39万元/人,比上年下降0.8%。

  5、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 34.06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0.09%,其中,上交国家税收22.31亿元,,比上年增加4.56亿元,增幅为25.69%,全行业平均税率为6.6%;全行业形成利润11.75亿元,比上年减少0.75亿元,降幅为6.38%;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48%,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降幅为1.15%。 

  6、全行业年未从业人员共37755人,比上年增加19.8%,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8243人,比上年增长6.3%,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83%。

  7、全省建筑系统混凝土企业对混凝土主要生产装备的投资共16.27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45.36%;全行业主要生产装备的净资产约109亿元,技术装备率28.8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3% 。

  8、全省混凝土企业的水泥仓储能力累计达126.5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2.95%。

  二、预拌混凝土覆盖全省,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互动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混凝土行业发展也同步推进。

  2008年,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混凝土行业整体依然保持比较旺盛的发展势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到位,预拌混凝土在苏南城乡的建设工程中已全面推广使用,使混凝土的市场需求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至2008年底,五个市的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累计高达190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49%;五个市完成的混凝土供应量达8906.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02%,占全省总方量的74.18%。其中,南京地区供应混凝土方量为2011.2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2%,南京市区以1959.74万立方米的供应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各省辖市之首;镇江地区完成385万立方米,增幅达84.21%;无锡地区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混凝土供应量为205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62%;常州为全省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地区,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388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万立方米,降幅为0.32%;苏州地区仍然是全省混凝土产出最大的区域,全年累计完成混凝土供应量3065.5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1%,占全省总量的25.53%。

  苏中、苏北地区伴随着经济建设的提速,2008年前三季度,混凝土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地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四季度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萎缩影响,市场需求出现明显下降,但全年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在各地建设(建工)局、散办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各市、县(市、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的配套政策,绝大部分市、县(市、区)的主城区已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成为拉动全省混凝土行业继续保持增长的主要区域。

  2008年,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571.1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89%;占全省总量的13.08%,比上年增加1.32个百分点。其中,泰州市(含4个县级市),2008年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44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了39.25%。南通市(含五个县级市和一个县)累计完成混凝土供应量612.9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25%。扬州市(含三个县级市和一个县)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511.1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7%。

  2008年,苏北地区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220.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97%,占全省总方量的10.16%。除淮安市以外,其它四个市混凝土产量与上年度相比,增长幅度都在30%以上。其中,连云港和徐州市增长幅度最大,增幅分别达到84.2%和66.24%。

  再从企业分布来看,到2008年底,全省所有市、县(市、县)都已建有混凝土搅拌站,并全部投入生产。其中,苏南五市有242家混凝土企业,占全省总量的52.72%,比上年下降了3.48个百分点;苏中地区有混凝土企业89家,占全省19.39%;苏北有128家,占27.89%。过去混凝土市场相对比较簿弱的苏中、苏北两个地区混凝土企业累计已达217家,比上年增长了29.94%,已占全省企业总量的47.28%。无论企业数量还是混凝土产量,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差距都在逐年缩小。

  三、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增速回落

  2008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和房地产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本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至三季度未,我省建筑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5%,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受此拉动,我省大部分地区混凝土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禁现”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混凝土价格稳中有升,企业效益有所增长。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对混凝土行业的投资热,主要表现在:〖1〗各地的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扩张,通过建设分站或扩容(或并购)以增加产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3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由过去的11家增加到了19家,这19家企业的混凝土年设计生产能力占全省459家混凝土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的20%。2008年,19家企业共完成混凝土方量3214万立方米,占全省总方量的26.77%。〖2〗苏中、苏北地区在2008年新增混凝土企业50家,新增搅拌机69台,扣除淘汰和停用的8台,实际增加61台。与上年同期相比,该区域产能扩大28.19%。〖3〗全省建筑系统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11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44万立方米,产能扩大15.3%;至2008年底,全行业产业规模达到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Page]
  2008年前三季度,除个别地区混凝土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以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产销两旺的增长态势。据10月份不完全统计,至三季度未,全省共完成混凝土供应量1049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5%;但是到了四季度,国际性金融危机加剧,房地产开发项目明显减少,混凝土市场需求出现萎缩,使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生产增速急剧回落。2008年四季度,全行业共产出混凝土151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41.64%,使得全年的增速出现较大回落。同时,全省有一半以上的地区混凝土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急剧下降,还出现了一批亏损企业,使得全年整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形成全行业年销量增长15.83%,销售产值增长18.83%,税收增长25.69%,而利润下降6.38%的格局。

  四、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提高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省混凝土行业的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至2008年底,全省全资国有企业仅剩2家,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不到5%,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约占13%,民营企业占80%以上。

  人才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至2008年底,全行业技术、经济管理人员8243人,占职工总数的21.83%;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经济)职称的企业主要经营者比例达到55%以上。

  很多企业主动适应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新变化,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努力实施经营结构调整。围绕产业链,一大批企业投资上马新型混凝土预制构件、新型墙体材料和预拌砂浆等产品,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围绕价值链横向拓展,我省的混凝土企业已相继涉足水泥、市政、道桥、矿产、冶金、化工、房地产、宾馆饭店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或带动了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发展。

  立足本省,向外拓展。为了应对江苏混凝土市场可能出现的萎缩,我省部分混凝土企业已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将市场转向中、西部地区。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在四川、甘肃、江西、陕西、重庆等省、市投资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并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我省混凝土行业也陡然发生变化,一大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经营者,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出发,在节能、环保、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8年,我省第一家省级生态花园式混凝土企业在常州建筑工程材料供应有限公司诞生。台资企业——国产实业(苏州)混凝土有限公司环保型全封闭混凝土生产工艺流水线,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同行当着学习或仿效的楷模,有些企业在新建或改造原生产线时,已采用全封闭生产工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有效控制粉尘、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我省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发展趋势。

  为了减少混凝土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至2008年底,全省使用湿混凝土清洗、砂石分离、回收、废水净化、循环使用技术与装备的企业已有245家,覆盖率已超过50%;废水净化、循环使用,做到无污染生产的企业有37家,为企业总量的8%;废水净化、达标排放的企业占48%。
 
  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全面升级。至2008年底,全省使用车辆信息化调度与管理系统(GPS、GPRS)的企业有178家,占企业总数的38.78%;通过局域网基本实现信息化(ERP)管理企业的有63家,占企业总数的13.72%。
 
  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使用受命,新技术、新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尤其是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和各种复合掺合料被广泛使用。第三代聚羧酸系混凝土外加剂不仅在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中广泛使用,而且逐步在中、低强混凝土中推广普及。由省建科院完成的“中、低强混凝土高性能化研究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建设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全行业使用磨细矿渣累计289万吨,比上年同比增长24.57%;使用粉煤灰485万吨,比上年同比增长17%;使用复合掺合料达10.05万吨,与2007年的0.26万吨相比,翻了近40倍。
 
  五、全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1、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先高后低,混凝土价格总体上升,企业效益下降。
  
  2008年前三季度,黄砂、石子价格居高不下,水泥及油料价格猛涨,在各地行业协会的积极努力下,无锡、盐城、淮安等部分地区混凝土价格也水涨船高,用量最大的C30混凝土从最低的230元/立方米涨到最高的390元/立方米。这些地区C30混凝土平均价格达到335元/立方米左右,企业效益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而常州、南通、连云港、泰州等地由于种种原因,混凝土价格只出现小幅上扬,混凝土价格涨幅与主材和油料涨幅出现倒挂,C30混凝土平均价格始终没有突破300元/立方米,使企业运营更加艰难。四季度水泥及油料价格下降,全行业混凝土价格也随之下行。随着9—12月份市场对混凝土方量需求剧减,市场竞争愈加激励,价格持续走低,使得全年混凝土价格指数全面下降,亏本经营的企业较上年又有所增加。
 
  2008年,全行业混凝土平均价格为281元/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13元/立方米。但由于黄砂、石子、水泥及油料的全年平均价格仍大大高于上年的平均价,材料价格涨幅几乎完全冲抵了混凝土的价格涨幅。伴随着应收帐款和人员工资的增加等诸多因素,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不断增加,导致企业效益下降,使行业利润率出现负增长。2008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1.75亿元,比上年减少0.75亿元,降幅为6.38%;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48%,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降幅为1.15%。
 
  2、企业应收帐款和负债均大幅度提高。

  2.1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全行业历年累计应收混凝土材料款170.23亿元,占2008年销售产值的50.44%,比2007年增加41.31亿元,增幅达32.04%。全省除盐城市应收账款大幅度下降以外,其它12个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2 苏中、苏北地区贷款或社会融资建搅拌站的企业增多;全省分期付款购置泵送设备的数量增加,加上混凝土应收款不到位,企业靠借贷维持经营的企业增加,导致企业负债大幅度上升。至2008年底,全行业历年累计负债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39.97亿元,比2007年增加42.82亿元,增幅达44.07%。部分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剧,现金流枯竭使这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Page]
  3、设备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2008年,全省建筑系统新建混凝土搅拌站78家,新增搅拌机161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1357辆、混凝土拖泵(含车载泵)88台、混凝土车泵235辆,加上其它辅助设备,用于混凝土机械的投入共16.27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45.36%。从混凝土方量增长和运输、泵送租赁业务量的角度看,2008年,我省对混凝土搅拌机械的投入增长过快,盲目设点,投资建站的情况较为普遍;对运输车辆的投资略显不足;对泵送设备的投入属正常范围,与前几年相比更趋于理性。但从设备的运营效率分析,设备的利用率仍然不高,有的甚至下降。具体分布和与上一年度对比情况
 
  3.1 至2008年底,我省混凝土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已达31140.5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净增4144万立方米,增幅达15.35%,而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为12007.29万立方米,虽然产量比上年度增长了15.83%,但只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8.56%,搅拌站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仍没有改变,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除南京地区混凝土搅拌设备达产率在50%以上外,其它12个地区都在50%以下,最低的仅为13.74%。其主要原因有三:【1】盲目立项建站,市场分布不均,有的县(市)建有5-6个搅拌站;【2】大部分地区搅拌机年设计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对预拌混凝土的实际需求;【3】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现象仍然存在。
 
  3.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运营效率明显降低。全省全年完成混凝土方量12007.29万立方米,其中企业自备运输车运送混凝土10586.02万立方米,占总量的88.16%;混凝土运输租赁业务全年累计为1421.2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3%。全省混凝土企业自备运输车共8909辆,平均运营效率为1.188万立方米/辆/年,比2007年下降了7.74%。其主要原因是:【1】搅拌站离城区越来越远,运距不断扩大,车辆运转频率下降;【2】交通拥堵现象日益频繁;【3】有20%左右的车辆进入淘汰期,车辆的故障率增加;【4】管理不善,造成车辆资源浪费等。
 
  3.3 混凝土长臂架泵车和车载泵在我省日益普及并深受施工单位的欢迎,泵送设备的平均运营效率有较大提高。2008年全省混凝土泵送租赁业务量为1693.44万立方米,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54.77万立方米;混凝土企业自有设备泵送混凝土10313.85万立方米,占总方量的85.9%,比上年提高5.79%。平均运营效率为4.43万立方米/台/年,比2007年的4.19万立方米/台/年提高了5.73%。
 
  五、市场预测和应对措施
 
  1、市场预测
 
  我省混凝土行业无法回避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影响,2009年将面临很多矛盾和困难。由于世界性金融危机加剧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房地产市场急剧萎缩,各地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混凝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已成定局,而混凝土的产能这几年增幅过大,使供求矛盾加剧,将造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在看到行业面临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利的一面,为保证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国家强有力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出台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加上各省(市)相继出台的配套投资计划,全国的投资规模将远大于四万亿元;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1.5万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将增加投资17%,达到1.75万亿元以上,对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大环保力度,进而拓展江苏混凝土市场区域和领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市场需求会逐步回升,但回升的时间拐点要看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
 
  就当前而言,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些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大部分集中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建筑系统的混凝土企业在这些领域处于弱势地位,不是主要或明显的受益者。但基础设施建设能部分缓解由于房地产投资增幅急剧下滑对混凝土市场需求的影响。
 
  综合各方面因素,2009年,江苏市场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预计2009年混凝土供应量在10000—11500万立方米之间,幅度在5—20%之间。所以,处于房地产上游的混凝土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商投资建设的混凝土企业和业务量比较集中在房地产行业的一批混凝土企业,2009年将面临经营战略转型,有条件的苏南地区,应向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和超高层建筑、超大规模建筑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业务。
 
  2、应对措施
 
  江苏的混凝土行业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快速发展之路,一是得益于江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是得益于发展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政策的推广和监管力度的到位,三是靠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今后,江苏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外力的支持和外延的扩张,但是,更重要的、最根本的要靠自己内功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因此,江苏混凝土行业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综合素质,发挥我省科技成果和装备现代化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激发企业的活力,使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要通过引进、选拔、培养等方式,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装备对企业经济的贡献率得以提高。
 
  2.2 要积极应对挑战,转变经营思路,积极把握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带来的机遇,努力向外拓展市场。
 
  2.3要加强企业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降低消耗,压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调整产品结构,探索新的发展领域,发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4要加强研发力量,增加企业的技术储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技术,机制砂等再生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双掺技术,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技术,中、低强混凝土高性能化配制技术,废水、废渣回收利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积极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5要率先在混凝土企业中普及预拌砂浆的生产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和混凝土企业应开发生产干、湿系列配套的预拌砂浆,以禁止现场搅拌和满足建设工程的不同需求为目标,加快预拌砂浆在建设工程中的普及率,同时为混凝土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2.6各地行业协会要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反映企业诉求。在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无污染生产、节能减排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的支持。同时,在协调规范市场、加强行业自律,作好信息统计、加强行业运行分析,推进行业重组联合和促进行业升级等方面做好工作。
 
  2.7各地行业协会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强调发展速度与布局的合理性,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环保、节能、质量等标准和准入条件进行控制, 提高准入门槛和严格审批程序。
 
  2.8鼓励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倡导和扶持有实力的大型、中型骨干企业收购、兼并或托管难以为继的中小企业。通过注入资金、人才或设备,输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逐步淘汰一批中小企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企业更大更强。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09-23 0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