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跑 淮安建设事业“破茧化蝶”
科技创新正成为淮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核心驱动力。笔者从市建设部门获悉,“十一五”开局以来,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淮安建设者们走“特色城市化”建设道路,推进中心城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大力实施“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战略,凝心聚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科技创新引领全局,全市建设科技工作愈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近三年来,一项项建设技术政策和项目创新适时推出,一处处建筑节能示范试点投入使用,一个个“四新”技术应用推广。创新,这个永恒的主题正推动着全市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列车,驰骋在新世纪建设发展的快车道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让淮安建设事业“破茧化蝶”,大踏步、跨越式地向前发展,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促进淮安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眸这三年来淮安建设科技发展,当有一种豪情,在淮安建设人的胸中激荡……
唱响科技创新“主旋律”
建设发展,科技先行。随着全市建设事业的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为了提高建设事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淮安建设者首先在科技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上进行创新,市建设局专门成立科技发展领导小组,层层设立考核机制,形成一把手局长赵家涛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科技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浓烈氛围。
根据省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淮安市科技发展状态,市建设部门组织编制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计划,明确建设科技工作的重点及具体目标;同时出台《关于加强淮安市建设科技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筑节能产品开展确认的通知》、《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深基坑支护工程管理规定》等二十多项法规性和技术政策性文件,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限制淘汰等一系列完整的、规范化的技术管理体系。
围绕“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试点示范、编制标准规程、推广应用”的链条,市建设部门以示范工程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推进建设科技工作程序,有力地支持了建设领域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个“政策是主导、科研是支撑、设计是龙头、示范是平台、标准是动力、组织是保证”的创新科技管理结构体系已经形成,有力地推动着全系统的建设科技工作。
打赢科技创新“攻坚战”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一个通过科技攻关,促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科技创新格局已经形成。淮安建设人创新发展思路,从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入手,不断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材料运用,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建设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寻求技术依托,实行“招科引智”,先后有40多个项目在市政府举行的科技洽谈会上签约;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攻关,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建研院、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数十所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提高了系统科研项目技术含量,增强了项目的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攻关模式。
近三年来,商品混凝土“双掺”技术,市政地理信息系统,淮安市浅层地基土承载力、预制装配自保温结构成套技术,管井降水技术的深化研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控制标准》和《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控制标准》的制定等50多个技术课题的技术攻关,已经在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住宅建设、施工技术、建筑节能、建筑业等方面取得了让人瞩目的辉煌成果。仅混凝土“双掺”技术这一项研究,利用工业固体废渣取代部分水泥,年可节约水泥用量近30万吨,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42.8万吨,创综合经济效益2.28亿元,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管井降水技术的深化研究在淮安茂华项目上的成功应用,仅一项工程就节约深基坑支护费用近200万元。
针对全市建筑行业的特点,近年来,淮安在市政公用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给排水、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新墙材应用、建筑节能、抗震设防等方面选取一定档次的项目进行攻关。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因地制宜开发的普通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硅酸盐空心砌块、生态陶瓷透水砖、彩色钢纤维检查井盖、高性能纤维商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太阳能系列产品、大吨位系列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走上世界。其中,新产品开发获得国家专利9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达10亿元以上。
三年来,淮安建设科技工作成绩斐然:市卷烟厂科技楼工程获得鲁班奖,实现淮安鲁班奖零的突破; 20多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科技部门组织的签定; 开发新产品近60多项,近30家企业60个产品获得省建设厅颁发的推广证书; 获得省级工法和QC成果奖40项,市级QC成果奖60多项,其中由淮安建华管桩有限公司上报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被省建设厅列为2008年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创“扬子杯”优质工程19项,市“翔宇杯”优质工程140项,省级文明工地62项,市级文明工地280项。
通过科研攻关、工法与QC成果攻关活动,极大提高了广大建设系统科技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为建设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Page]
推广示范工程“点带面”
淮安建设人时时不忘在建筑工程中添加科技元素。横跨里运河的人行桥——市长征桥,成为里运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是继法国、日本之后,我国第一座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淮安市市政公用局与东南大学进行合作开展此类箱梁的研究,并为其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桥不仅造型美观,并且重量轻、用料省、造价低,成为淮安一项科技示范工程。在市交通路的改造工程中,采用了三项创新工艺和材料,建成苏北首屈一指的“绿色环保路”,不但节能,还能充分吸收道路积水,成为淮安又一项科技示范工程。慢车道上铺设的彩色透水砼,可加强地表与空气间的热量交换,具有一定的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地表温度的功能,其空隙还可吸附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和粉尘,净化城市环境;人行道采用的彩色艺术砼,增强了道路美观度,高强度,色泽鲜艳的路面给市民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清河区长西社区服务中心2#办公楼,作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预制、装备自保温混凝土房屋结构体系”的试点工程,将主体结构、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措施融为一体,有效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存在的工序多、造价高、效果差、寿命短等缺点,实现了混凝土建筑节能技术和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技术的根本性突破,现已通过省、市级签订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市建设部门始终把建筑节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来抓,从设计、审查、节能材料选用、施工队伍选择、监理及工程质量管理等环节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有效保证了示范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筑节能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新技术示范工程的建设,运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康城明珠小区、淮安书城等一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建设,为全市所有在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50%设计标准向节能65%设计标准过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07年底,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竣工面积2500万平方米,其中节能建筑竣工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累计节地1.6万亩,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74万吨,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550万吨,减少SO2排放1.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有效促进了全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淮安建设人清醒地意识到,加快技术创新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产业升级,推动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市建设部门积极开展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禁实限粘”“禁现推散”为主线,“禁实、禁现”、“推新”并举的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两年来,全市有20多项工程被批准为江苏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项获得江苏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完成新墙材产量42.6亿块,其中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比例为88.5%,非粘土新墙材占墙材总量的 65%。目前,市区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已达13家,生产能力达到910万立方米,市区商品混凝土使用率达95%以上。统计表明,2006、2007年全市累计发展散装水泥395.3万吨,节省水泥包装费、场地租用费等近4000万元。
积极推广应用的“四新”技术,引进了建设领域先进的新型节能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建筑节能保温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亮点”。市建设部门还在工业厂房中,推广使用新型复合彩钢板、结构防火防腐防护新技术;在钢筋工程现浇板中推广应用高强钢筋,钢筋直径大于22的采用锥螺纹连接技术、植筋技术;在化学材料方面,全面推广UPVC、PP-R管材,塑料门窗、中空玻璃、高分子卷材、高分子防水涂料、柔性涂料等。全市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技术等广泛使用于建筑工程中,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提高了建设工程的科技含量。目前,全市燃气普及率达98.04%,污水处理率达84.48%,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均列苏北前列。排水管道长度达953公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6.5万吨,路灯盏数达48千盏,供水普及率达98.95%,这四项指标均超过苏北平均水平。
搭建科技创新“大舞台”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平台,搭建最优的建设科技运行网络平台,一直是淮安建设者坚持的科技创新举措。在逐步探索过程中,淮安建设科技工作走出了一条高效率、自动化、信息化的路子。
近年来,市建设局加快建设信息化步伐,所属各单位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建设领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提高建设行政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水平。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管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信息网络。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城市道路、自来水管网、路灯、施工图审查、城市污水处理自动化监测和控制等信息系统。招标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安全管理、档案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全市勘察设计单位普及推广了CAD绘图技术,应用率达100%,施工图出图率100%,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科技工作的“主力军”,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此,市建设部门着力培养建设科技后备人才梯队,组织举办了多次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培训,形成了“技工技术比武,质检造价人员岗前培训,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注册人员实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定期举行“四新”技术交流研讨,及时将新技术信息向工程技术人员宣讲。为了给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才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建设部门还积极落实淮安市关于科技人员培养、知识分子待遇等的规定和政策,在全行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一批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科技人才逐渐脱颖而出,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近三年,建设系统享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333”人员1人,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学术带头人3人,市科技骨干10人,初步构成了稳定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
三年来,淮安建设科技工作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受到了省建设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6年,淮安市建设局局被省建设厅、省经贸委授予建设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市政府授予建设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这些闪光的荣誉背后,饱含着广大建设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勤奋耕耘的汗水。
展望未来,淮安建设人从不愿停下奋进的脚步。今后,建设科技将围绕以下重点和目标开展工作: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发新产品,建筑科技的投入每年增长10%;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从目前的75%提高到85%左右;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技术,到2010年全面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65%的标准;到2010年,全市达到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商品混凝土“禁现县”;在市区重点工程逐步推广使用预拌砂浆;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以节水型城市建设为依托,研究开发节水新技术,普及先进的节水器具;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以及太阳能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市政公用节能工作,培育新型建材集群化基地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全市建设事业驶入飞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雄关漫漫,征途遥遥,勤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淮安建设者又一次将科技创新的目标锁定在新的高度,建设科技人将秉承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建设精神,攻坚克难,拼搏争先,不断实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和科技建设的新跨越。一个天蓝、水碧,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现代化、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