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茅仲文 · 2008-09-09 00:00

前言——东方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没有工程机械产业,只是一些修配生产点和小型施工机具。直到1961年4月24日,在机械工业全面发展中诞生了这个行业,在原机械工业部内组建了工程机械专业管理局。当时只有14家直属企业, 978台机床,固定资产9638万元,职工9857人。经过十八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建设,到1978年初步构建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基本框架,主要指标详见表1。其中企业数(包括兼业厂及零部件企业)1978年比1961年增长27倍,固定资产原值增长36倍,但工业总产值只增长了15倍,毛利润增长了11倍。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出来的发展活力,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发展。到目前为止(2007年)全国已有工程机械企业及科研单位2000多家(协会会员单位1498家);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了15.4倍,但工业总产值却增长了120倍,利润总额增长39倍,资产贡献率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7倍左右,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

  在全国机械工业行业中,其规模由一个小小行业发展成为仅次于汽车、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床四个行业,名列第五位。在国际上,已成为工程机械产业生产大国,2006年进出口贸易由长期逆差一跃为顺差,2007年出口额达87亿美元,是进口额的1.76倍,产品销售台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进入世界工程机械五十强企业中,中国本土企业(民族品牌)有8家,美国企业有10家,日本企业有9家。2007年中国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有6家,过10亿元的有27家,生产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攀升。

  2007年国际最大的德国宝马工程机械博览会上,中国有102家企业参展,参展的大中型设备就有100多台,成为外商刮目相看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全球工程机械业内来访者,顿时感受到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大厦正在世界的东方高高竖起,其建设与发展速度创造了国际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历程划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机械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0年)为萌芽与准入时期;第二阶段(1961-1978年)为行业形成时期,其标志为: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建成立了工程机械管理专业局(简称一机部五局);第三阶段(1979-1997年)为行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面发展期;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前两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发展,后两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之下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高速发展期。本文只重点介绍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骄人业绩。

二、工程机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面改革发展期(1979-1997)

  (一)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将企业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

  经历了十年动乱以后,正当工程机械进入一个快速调整的全面发展期,准备制定“六五”发展规划时,1978年8月29日,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意见,由原一机部和国家建委下文将行业中的挖掘机械、压实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电梯由一机部划归用户部门国家建委管理,并由一机部划给国家建委60个归口厂,包括铁道部、交通部、林业部等各部委均划管有工程机械,从此工程机械行业在我国形成了长达20年的两个制造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调整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改革开放总方针步步深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引进外资的力度不断增强,给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1980年一机部重型矿山机械总局决定壮大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能力,以适应国家新的形势要求,将叉车与工业搬运车辆产品由起重运输机械行业调整到工程机械行业管理,便于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  

  1982年该局更名为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局,通过部内协调,将农机行业的鞍山红旗拖拉机厂、青海拖拉机厂、青海锻造、青海铸造、青海齿轮厂等七个企业改造为生产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的专业生产厂,其中青海六厂收编为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局的部直属厂,再加上1979年上收的柳州工程机械厂和山东推土机总厂,此时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局工程机械直属厂又增加了8家。在行业规划方面,则确定了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针,明确四川齿轮厂、青海齿轮厂发展行星式动力换档变速箱,在徐州发展回转支承、驱动桥、机械换档变速箱、驾驶室、液压油缸等专业生产厂。全国共规划发展30多个工程机械专业部件厂,并明确这些企业不管在何地,一律为全行业服务。

[Page]

  这个时期,两个制造体系给工程机械行业造成的重复分散的局面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编制“七五“规划时,国家计委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组织一机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林业部、兵器部和工程兵及总后勤部等共同成立了全国工程机械大行业规划办公室,负责协调发展。大行业规划办公室由一机部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局任组长,以上各部机械局参加,规划办公室设在重矿局工程机械处,负责编制了工程机械大行业“七五”发展规划,报送国家计委,作为“七五”期间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依据。

  1985年随着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明确,国务院确定一机部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务院以国发[1985]114号文批准一机部更名为机械工业部,并将其上报的改革方案批转给全国试行。文件规定各部机械直属企业一律下放到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务院各部门机械管理机构撤消,由机械工业部统一进行管理。但是这次改革,由于只是机械部一个部门转换职能,其他各部委尚未行动,在建设部还成立了中国建设机械协会,协助政府管理行业发展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全国各部门的改革不配套,尤其是国家计委的投资渠道没有改变,工程机械行业技改项目的列项与审批,有的在机械厅(局),有的在省市建委(厅),“条条”与“块块”一起管理,造成全国工程机械大行业规划办公室的规划工作有责无权,结果改革作用不大。特别是液压挖掘机和电梯行业管理控制权仍掌握在建设部手里,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时,引进技术和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引导不力,至今这两种产品的国内市场和产品品牌80%以上掌握在国际跨国公司的手里。

  1987年国务院撤消机械部和兵器部,组成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三大行业组成工程农机局。

  1989年,国务院又将电子工业部与机械工业委员会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但专业司局撤消。因农机工业涉及农业发展问题,将原工程农机司改名为农业装备司,内设工程机械处,管理工程机械行业,主要承担规划、科技发展和部分政策性投资项目等管理工作。同时继建设部在1984年成立中国建设机械协会以后,1993年在机械工业部系统正式组建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1998年,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6号文和国发[1998]57号文,撤消机械工业部,成立国家机械工业局,对全国机械工业进行宏观管理,取消了有关部局对机械工业的管理职能,机械工业微观管理完全按市场经济法则运行。从此真正实现了对工程机械大行业的宏观管理,在原国家经委贸的指导下,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制定了工程机械大行业管理办法,并且促成了中国建设机械协会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正式合并,使行业协会在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协调和沟通作用,并协助政府制定行业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把企业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由生产性向经营性转变,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6年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技改投资由国家投资逐步改为企业贷款及筹资发展。1993年实施利改税,企业管理全面推行公司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把企业发展全面推向市场,充分调动了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两极分化开始加剧,一部分企业不断调整经营理念,搞活企业经营机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新兴企业集团不断壮大。另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创新止步不前,市场销售额不断下滑,许多曾经是国家重点投资支持的国有企业,如当年推土机销量全国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国挖掘机生产基地抚顺挖掘机厂、曾获国家挖掘机金奖的合肥矿山机器厂、当年全国叉车销量第一的北京叉车总厂和宝鸡叉车公司等企业,先后被挤出市场,销声匿迹,国有资产逐步亏损消失。

  (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激发了行业发展活力。

  这个阶段自“七五”计划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企业规模、数量、专业化生产发展很快。全国有15个省市区将该行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持产业,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至1997年全国累计完成技改投资近100亿元,吸收协议外资7.31亿美元,批准外资项目189个。其中合资项目139个,协议外资金额57736万美元;外商独资企业38个,协议外资金额14142万美元;中外技术合作企业12个,引进外资1250万美元。在这个时期,工程机械行业通过许可证、合作生产、联合设计、技贸结合等方式共引进了174项250多个国际先进产品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后,发展了近500个新产品,改造了老产品,使行业产品品种达到288个系列,2300多个基本型号,4300多个规格型号。行业整体规模、产品品种、产品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前1978年比较,行业发展增长情况详见表2。

  从表2看出,1997年比1978年,18年间工程机械专业生产企业数增加了10倍,固定资产净值增加7倍,但是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5.6倍,企业毛利增长了8.84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是改革开放政策给本行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形成,行业结构生产集中度不断改善提高,至1997年行业内已经组建起17个企业集团,这十七个企业集团1997年销售额已达到135.36亿元,另外包括中外合资8家电梯企业在内,25家企业年销售额占行业比重已经达到65.29%。这25家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详见表3。

[Page]

  (三)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人未走过的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新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世纪末,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发展起来的。在过渡期转轨当中,政府由直接管理企业转向宏观引导,企业则在不断改革内外部管理机制的同时,逐步走向竞争发展的轨道。大部分企业在接受政府宏观引导与自身转换经营机制方面,只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从而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回忆这段历程,在以下八个方面值得总结(详细论述从略)。

  1. 搞好行业规划,牢牢把握市场。
  2.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和企业的装备水平。
  3. 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项目,促进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4. 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 以国有企业为龙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 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8. 支持企业集群化生产基地的发展。 

三 走向国际化高速发展期(1998-2008年)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自“十五”计划以来,逐步进入了国际化发展轨道,其主要标志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要产品核心配套部件国际化优选采购,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整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运行可靠性,1998年以后,核心部件配套鼓励企业在全球优选采购,提出了要改变以往对整机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倒挂”的政策性建议(所谓倒挂:即整机进口经常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而零部件进口关税不予减免),多次提出和不断修改进口整机产品不予免税的产品条目。与此同时,降低了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经过认证的项目还可享受全免进口关税的政策性待遇。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整机进口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也缩短了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产品的性价比指标进一步提高,不仅控制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为批量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外商合资、独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国际化

  随着我国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兼并和兴办独资企业的势头猛烈,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已四处林立。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在天津兴办履带总成和在徐州兴办挖掘机企业以后,又在山东兼并了山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载机;在江苏苏州建厂生产轮式装载机扩大出口、在徐州又延伸发展了推土机和路面机械生产基地、在无锡发展工程机械柴油机配套项目,并在大连成立了研发中心,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还有日本的小松、日立、神钢、力至优,韩国的现代、斗山、德国的利勃海尔、阿迈、普茨迈斯特、荣格恩莱西,美国的特雷克斯、海斯特、马尼托瓦克,意大利的卡拉诺、仕高码,瑞典的沃尔沃等跨国公司,还有不知名的外企公司多达100多家,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除了兴办独资企业以外,进一步兼并中方企业,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境内竞争呈现全面国际化的状态。促使本土企业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吸收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先进技术、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徐工集团、中联重工、柳工集团、厦工股份、龙工集团、山推股份、三一重工、合叉集团、杭叉股份、常林集团等一批企业已经走上国际化的舞台,不仅国内市场销售额年年创新高,并以更惊人的速度挺进国际市场。

  (三)坚持创新理念是企业发展之本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创新理念得到了全面发挥,在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改革、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网络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Page]

  (1)体制与机制创新。

  工程机械行业编制的“十五”、“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深化改革、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行业发展头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例如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体制与机制改革之前,员工有2000人,叉车年销售量2128台,通过体制与机制方面三次渐进式的不断改革创新,到2007年,员工还是2000人,年生产叉车达26000多台,是2000年的13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通过产业化和体制与机制分阶段的不断改革创新,旗下的中联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发展,销售额十年增长了81倍;徐集团是大国企,国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直拖累着徐工集团的发展,近两年通过深化改革,在政府指导下,对体制与机制方面不断稳步改革,提高了行业竞争力,保持了行业排头兵企业的位置;柳工股份原来是大国企体制,地处广西偏远地区,近十年来对内部管理程序、责任目标、人才战略、激励机制、信息化技术管理、新型营销理念与网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使柳工股份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比1998年销售额增长了9.3倍,利润增长了26倍,装载机、挖掘机总销量增长了10.4倍,但是总资产只增加了2.78倍,这就是体制创新后暴发出的强大发展动力。目前行业内已有2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业绩。

  (2)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老产品不断更新。

  在国际化竞争轨道上,重点骨干企业都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发展,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的创新研发费达到销售额的2〜4%,有些企业甚至达到5%,这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员的人才价值,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活动中去。十多年来,有12项重大技术创新列入国家“863”计划实施项目,并达到预期的险收目标。与此同时,每年有80个左右新产品新技术项目问世,是2000年前平均水平的2倍。据不完全统计,新产品产值近3年来同比增长速度为:2004年20.9%,2005年33.3%,2006年35.6%,都超过了行业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新产品产值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也大幅提高:2004年24.4%,2005年27.5%,2006年30.5%。其中每年有10多个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007年有3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有些项目得到社会上很高的评价。例如山河智能公司研发的SWEL55型多功能小型挖掘机,在美国市场销售,一举获得素有“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2007年度美国工业设计者协会(IDSA)颁发的“国际杰出设计金奖”;航天动力自主研发的液力变矩器成为德国ZF公司、美国CAT公司、英国JCB公司的配套产品,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柳工自主研发的G系列装载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被公认为畅销产品,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指定为四川地震抢险救灾的首选产品;徐工的起重机产品也被国际同行们认定为刮目相看的品牌,成为世界销量第一品牌;大型履带吊、全路面起重机、旋挖钻机、混凝土泵车、大型提梁机及运梁车、盾构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在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上不断诞生出来,并在国际博览会上频频亮相,得到了外商的好评。科技创新带来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市场份额。

  (四)产品出品方式开始实现六个转向,出口迅速增长,工程机械CHINA品牌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之一

  几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严重逆差状态,2005年开始持平,并进入顺差发展。这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之一是产品出口实现了六个转向,即由进口逆差转向顺差;出口方式由外贸公司转向以企业自营出口为主;由贴牌转向以企业品牌出口为主;由主要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转向发达和次发达国家;出口地区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现在又由直销转向代理制,充分发挥当地代理商人文地理优势,使出口额年年创新高,提高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牌认知度,中国工程机械将成为国际市场主要竞争者之一。历年进、出口额及增长率发展情况见表4及图示。

  (五)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的海内外兼并扩张发展阶段,体现出资本运作和技术输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企业并购、重组在国际上是常见的发展规律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期中,企业受地方“块块”经济指标体系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牵制,对于企业跨地区的重组并购,一直难以操作。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深化激烈,部份企业要面临退出市场,经验和教训使政府和企业自身对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变被动为主动,1998年以后行业内跨地区的资产重组与并购案例开始多起来,大大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在叉车行业,由合力叉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兼并了宝鸡叉车公司四厂和三厂与五厂;合力叉车在2004年以后,凭借自行开发的叉车技术向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出口散装件供给组装生产叉车,还向墨西哥和印度等国进行技术输出,展开了全方位的国际竞争。江苏沃德集团兼并了常松工程机械厂和三九宜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装载机生产经营权。柳工集团及柳工股份兼并了上海叉车厂、江苏江阴压路机厂、扬州机械厂、蚌埠振冲起重机有限公司,并在天津建立了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在海外澳大利亚和印度等设立子公司,开始国际化运作。中联重科于2004年与湖南浦沅工程机械集团强强联合后,大力发展起重机产品业务,规模和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2008年又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责任有限公司发展推土机和挖掘机产业;同时又收购东风汽车旗下的湖南专用汽车车桥厂,发展工程机械车桥配套业务;在海外继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以后,又在2008年以60%控股权收购意大利的世界排名第三的GIFA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大力推进混凝土机械国际业务。还有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企业也都在海外开始设立子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这说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先头部队已经驶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今后重点企业的发展决策应定位于全球市场,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Page]

  (六)国际化战略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

  进入21世纪以来,除2004与2005年受国家当时急刹车的大力度调控以外,历年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国际同行们均以惊呀和不可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甚至有人问,这种发展趋势还能有多久,令他们不可思议。1999-2007年历年增长发展趋势详见表5和图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虽然受到部分产品低价无序竞争的影响,但总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利润均有大幅度增长,历年经营效益发展情况详见表6和图示。从表中销售额增长情况看,以2006、2007年为例,两年分别增长了358亿元和640亿元,其中出口增长量份额两年均占41%,也就是如果不是出口增长拉动,这两年的销售额增长率分别只能达到16%和23%。出口拉动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行业主要企业2007年发展规模及经济效益见附录1:2007年工程机械行业100强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排序表,从表中数据分析,基本没有亏损企业。本土品牌14个企业集团2007年发展规模见附录2:2007年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本土品牌)主要经济指标,14家企业集团销售规模已占全行业的48.8%,占本土品牌产品销售总额的70%左右,代表着行业发展集中度已相当高。

结束语——坚持四项基本发展原则

  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剖析成败之经验后得知:要使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或企业在今后市场经济大潮中或在国际化的发展航线上继续乘风破浪前进,应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发展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原则,坚持品牌发展原则,坚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原则,只要做好了这四项基本发展原则,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