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五种常见“体检”方法优缺点比较

砼享未来闻宝联技术空间 · 2021-09-22 18:09

试件法  

施工时把拌制好的混凝土倒入规定的立方体试模内,经振捣成型,按规定的温度及湿度养护28d后,进行试压强度试验,以150mm立方体试件为标准件,100mm和200mm立方体试件按规定的尺寸折算系数进行换算。  

>>>>优点  

1.通过试验可以直接了解混凝土本身的强度。  

2.在施工中,在见证条件下制作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等效养护试压结果,经换算可作为结构实体强度等级的复验依据。  

>>>>缺点  

1.试件法能直接反映出混凝土本身的强度,但对于施工后的质量无法真实反映。  

2.有时试件是合格了,但混凝土实体质量跟施工单位的水平、方法及工作态度有很大关系,质量如何很难确定,导致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3.如果试件制作马虎,养护不规范,容易导致试件质量不合格,而实际上混凝土质量强度是满足要求的,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试件要随机抽取?  

工地上混凝土的取样如果不是按规定的数量随机抽取,而是根据混凝土搅拌质量的好坏来取,质量好的时候才取样,所取的样品就没有代表性,不能真实反映混凝土的质量情况。  

钻芯法  

在有代表性的混凝土结构上用金钢石钻头钻取芯样,经过加工,两端锯切、磨平或补平后,制作成圆柱体进行抗压强度测定。构件龄期不少于14天、强度不低于10MPa的混凝土都可采用钻芯法检测其强度。  

>>>>优点  

1.钻芯法直接反映构件混凝土实际情况的局部破损检测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其强度。  

2.从抽出的芯样部分可以直接观察到该构件内部混凝土实际情况,如骨料分布、蜂窝气孔、裂缝等。  

>>>>缺点  

1.劳动强度大,取样工艺要求严格,芯样加工要求高。  

2.两端面平整度要求很高,如果不平整会造成强度偏低对结构构件会造成局部损伤。  

3.检测费用较高,构件钢筋太密也无法抽取。  

回弹法  

通过回弹仪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再结合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继而推断其抗压强度。回弹仪测定的回弹值是混凝土表面的硬度,材料的硬度又跟材料的强度有关,从而建立回弹值跟强度的专用测强曲线来推断强度值。  

>>>>优点  

1.使用简单、灵活,测试速度快和检验费用低。  

2.检测人员到现场随机抽取检测,及时掌握混凝土的真实强度及浇筑的整体水平。  

>>>>缺点  

1.精度相对较差,需借助一定的测强曲线。  

2.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如遭受化学腐蚀或火灾,硬化期间遭受冻伤等,则不能用此方法。  

超声检测  

利用超声波的众多特性(如反射和衍射),通过观察显示在超声检测仪上的有关超声波的传播变化,来判定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在不破坏或不损害被检材料和工件的情况下评估质量,有没有感觉是在做B超。  

>>>>优点  

超声检测能对混凝土内部空洞、不密实区的位置和范围、裂缝深度、表面损伤层厚度、不同时间浇筑的混凝土结合的质量和混凝土匀质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判定。  

>>>>缺点  

影响声速的因素很多,如水泥品种、水泥用量、含砂率,粗骨料品种和最大粒径、含水率、龄期等,当所用材料、含水率和龄期不同时,传播速度与混凝土的强度关系将有很大不同,因此用超声法很难准确地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目前通常是将超声法和回弹法综合在一起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即所谓超声回弹综合法(单一的超声法主要还是检测混凝土的匀质性)。  

后装拔出法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钻孔、磨槽、嵌入锚固件并安装拔出仪进行拔出试验,测定极限拔出力,根据预先建立的拔出力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检测混凝土强度。  

>>>>优点  

《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规定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时,或旧结构混凝土强度需要检测时,可按后装拔出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评价混凝土质量的一个主要依据。  

>>>>缺点  

由于各因素的差异,使用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应建立地方测强曲线,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混凝土体检礼记  

1)在检测混凝土强度时,选择采用何种方法时,应根据被测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情况及检测条件综合确定。  

2)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对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  

3)当需要准确判定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有条件时,可优先考虑采用钻芯法或采用钻芯法修正。  

4)当混凝土质量比较均匀时,可采用回弹法和超声回弹法。  

5)如果用钻芯法进行校核则可以提高精确度。  

6)当混凝土强度比较低时,不宜用抗拔法,因为此时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偏高。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