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案”迷雾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下简称卡特彼勒)拟收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马集团)20%的股份,合资建造重卡发动机厂,而星马汽车可能将向集团定向增发获得发动机公司的股权。
为此,卡特彼勒公司和星马集团发表联合声明,称卡特彼勒公司没有任何收购星马集团股权的计划。“此声明仅为反驳不实报道。若将来出现新的情况,发生新的事件或其他,卡特彼勒没有义务更新或修改此声明。”
但是,在这份声明中,措词比较委婉,这为今后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端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收购消息是误传?
今年2月5日,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莱文?理查德与卡特彼勒车用发动机中国区总经理姚克强前往星马集团进行考察。
随后,卡特彼勒与星马集团签署了车用发动机项目的合作意向协议,共同开发新一代发动机。具体有两种方案供选择:其一,卡特彼勒直接投资正在运作的星马发动机厂;其二,由星马集团搭桥牵线,并提供相关资源,在当地建设卡特彼勒发动机生产厂。
记者分别致电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星马集团,双方均表示否定。“确实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但并不涉及收购股权等内容,具体合作条款仍需继续磋商,因双方签署的为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相关内容。”卡特彼勒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星马集团相关人士承认,公司希望找到一家拥有优秀技术的合作伙伴,因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汽车企业的水平,但其合作伙伴并未最终敲定,“我们一直在寻找合作机会。”
5月17日,星马集团发布公告称,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控股股东马鞍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有的星马集团51%股权划转至马鞍山市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星马集团已于2007年4月27日办理了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事宜。
在公告中,未见卡特彼勒的影子,这次股权调整与大股东股权变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目前还不得而知。
有关资料显示,星马集团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星马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和天津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约15亿元,总资产约30亿元。
其中,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散装水泥车占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混凝土搅拌车替代进口产品,产销位居全国第一,并于2004年3月在上海A股上市。
然而发动机的产业配套一直制约星马集团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星马集团就提出建设发动机厂,预计投资近20亿元,但具体运作进展缓慢。而星马集团目前的竞争对手,如东风汽车、陕汽集团都已经与外资巨头联袂建立自己的发动机厂。
借壳发展、利用全球资源,有可能令一家企业迅速崛起。对于星马集团而言,合资能获得卡特彼勒的技术和资金,不仅能有效缓解其发动机对外采购的成本压力和内部风险,而且也将具有与东风汽车、陕汽集团竞争的重要砝码。虽然,20%的股权究竟能让卡特彼勒出多少技术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星马集团也具有让卡特彼勒动心的优势,比如长三角中心区域经济的优越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安徽汽车企业的辐射影响等。卡特彼勒在中国的业绩一直不太突出,借助星马集团,卡特彼勒多了一个可以供应亚太市场的基地。
有分析人士称,双方的合作基础其实早已奠定,合资条件比较成熟,星马集团早几年前便是卡特彼勒的合作伙伴,并进口其发动机以及重型卡车零配件。
卡特彼勒的中国大餐
记者从有关途径了解到,今年卡特彼勒正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Page]
2003年,卡特彼勒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全球的竞争性生产基地。2006年11月,卡特彼勒将亚太区运营总部从日本东京迁至中国北京,不难看出,中国在其战略构想中的地位。卡特彼勒亚洲总裁瑞拉文如此描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国取得运营和销售方面的成功是公司长期发展和创收的关键。”
“我们希望不仅仅把中国作为廉价的制造中心,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中国都有投资和业务,所以我们要来。”瑞拉文表示。
作为业务覆盖建筑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用燃气轮机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2006年在发动机领域的业务收入就达100亿美元,占据其总销售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这就不难理解卡特彼勒在中国一直致力于车用发动机领域的合资事项。早在1994年,卡特彼勒就与上海柴油机厂合资成立了卡特彼勒上海发动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00万美元,当时中外双方股比分别为45∶55。但由于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连年亏损,1997年底以清算收场。为此,上柴以约人民币3540万元从卡特彼勒清算委员会购入存货和固定资产,并转售于上柴当时的国有股持有者东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而就在不久前,卡特彼勒公司拟参股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一事又暂时告吹。这是卡特彼勒继与厦工集团合资推进减缓之后,在国内机械合资项目上的再次重创。据了解,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凯雷徐工收购案迟迟没有拿到商务部批文,而引发外方担心这个项目也出现同样境遇。
去年,坊间盛传卡特彼勒对中国柴油动力巨头潍柴表示感兴趣,但是由于双方在合作条件上的分歧而作罢。
与卡特彼勒形成反差的是,其在发动机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康明斯,近两年在华发展神速,不但与东风汽车长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与陕汽集团、福田汽车也开展了新的合作,并在中国本土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10亿美元。
相比康明斯,卡特彼勒在车用发动机领域的合资经历堪称失败,自从上海的发动机合资公司成立3年宣告破产后,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动机业务也迟迟未能出现新的进展。
并购谋略的困惑
卡特彼勒进入中国以来,从来不缺乏各种有关合资并购的传闻。徐工、厦工、广西柳工、河北宣工、潍柴动力等一些业内知名企业都曾或多或少与卡特彼勒有过牵连。
数年来,其在华并购获得成功的只有山东机械工程公司一家,却因此卷入了业界对其“恶意并购”指责的漩涡。对历经多起“并购风波”的卡特彼勒来说,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设备生产商急需调整自己在华的投资策略。
随着监管部门对于机械等基础行业外资并购规定的出台,卡特彼勒也在反省其高调的并购策略。据卡特彼勒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是多层面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并购,建立独资企业对于卡特彼勒在中国完善商业模式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并购、合资、独资都将成为卡特彼勒在华的投资手段。当然,有了合适的机会,我们也会同合资伙伴扩大合资规模或者寻求并购的机会。”
随着投资策略的调整,卡特彼勒的下一步走向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一位证券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即使卡特彼勒与星马集团的合资事项确实存在,但合作的方式也存在不确定性,是建立一个发动机独资企业,还是与星马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如若建立合资公司,双方的股权比例、公司控制权如何分配,都是一个未知数。
占领更多中国市场,不断扩大销售份额,是对诸如卡特彼勒等企业的最大诱惑力。不论是建立独资企业,还是选择与中方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都是基于这个目的。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