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我国标准化发展面对的挑战
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面对着我国既要经济“翻两番”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护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一直是摆在我国眼前的重大前途问题。事实表明,继续沿袭倍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缩式地模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这不仅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已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以透支地球资源、依靠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是错误和不可持续的。 当前,伴随着以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我国重委战略任务的实施进程,以循环经济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辽宁成为了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贵阳成为了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市,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正在建设……。循环经济迅速抢滩着我国热火朝天的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
循环经济,它是从人类社会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根本认识出发,为减小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压力,实现人类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容,依据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模式,所建立的一种既具有自身内部的物质循环反馈机制、又能合理融入生态大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体系形态。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动。
将人类社会长期依赖的资源-生产/消费-废物线性模式转向循环模式,根本问题是针对支配线性物质代谢系统中的基本变量,即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实施转变。它要求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要素,采取改进生态效率或资源环境生产力的方式,以尽可能小的物质代谢总量和强度,实现经济系统的产出增加与效益的提高。这种转变,是一种向着融入资源环境因素、改进经济发展生态质态的转变,是一种向着不仅包括提高经济质量效益、而且还包括获取资源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型经济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协调统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大系统相互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它对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在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的产业系统生态化,以及围绕绿色市场建立进行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两项基本任务。 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为特征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阶段,推动以产品(包括服务)及其技术体系为基础的产业系统实施产业结构重组转型,调控产业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促进传统产业系统向着生态产业系统演进,是循环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主要包括:
——在各产业、特别是工业系统中,(1)按照从产品的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制造、运输流通、使用维修值至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改善产品生态性能,不断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换代。推动非物质化为特征的生产经营,促进以功能服务对物质产品的替代或部分替代。(2)依托技术
体系的整体创新与技术结构的“绿色”升级,通过资源开采提炼过程的综合开发利用、生产/服务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的源削减、以及各类活动过程内部的废物循环回用等,推行生产/服务活动过程的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化,是从生命周期全过程上减少产品及其生产/服务活动对资源环境压力风险的根本途径,对有效扭转产业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结构质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大力培育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分解者”,促进废物的增值。系统建立、有机整合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共生互补、耦合链接关系,创建新的废物资源化部门(包括回收分类、拆解。再生利用以及废物信息系统),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推行废物再生、综合利用,提高生产系统与社会消费废物的循环利用率。
——从需求侧推进各种消费者(包括政府)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需求结构、活动行为)转变,大力营造产业供应链中的绿色消费机制。为产业生态化与循环社会建设提供绿色的需求动力。
——结合城市化进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动产业活动的空间整合,实施园区企业的共生组织,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区域系统建设;统筹规划产业系统的规模、布局和结构与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协调;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统一市场在不同区域(特别是跨行政区)间循环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必然会对促进转变、建设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循环经济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就是进行制度创新,构建起支持循环经济体系形成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条件,这是循环经济成功建设健康运行的支持保证。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营造“绿色”市场机制,让市场讲出生态学的真理。围绕绿色市场建设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正确引导资源环境配置的价格信号机制,矫正指挥生产与消费行为或经济发展的市场“失灵”效应。通过不断认识探索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规律,构建起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法律、政策、以及全社会投入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当前国内外正努力推动或研究实施的环境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环境标志、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环境会计、绿色金融乃至渗透到WTO中的绿色贸易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会程度不同地从各个层次侧面推动“绿色”市场的建立,进而催生着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正在加速进行社会经济建设,但同时又是一个生产经营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产生排放严重的国家。不仅面对经济高速增长中传统生产领域引发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而且面对由于人口增加与生活水平提高而导致的大量社会消费环节的废物问题,特别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大转移过程中,以重化工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向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举登陆急剧发展,催生着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而实际上又形成为“世界垃圾场”。加快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
2002年,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出台,这为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吹响了进军的号角。进一步将清洁生产提升到包括消费环节的循环经济高度,这种对清洁生产的升华与深化,不仅有助于在经济发展的层面,推动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转型,而且有助于促进在消费领域的循环社会建设。2003年党的十六大发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号召,并将新型工业化明确表达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样一种令人振奋的前景。明显,这一包容资源环境考虑的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内涵,终于使得在以工业化表征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的方式中,为资源环境敲开了扮演经济增长内生要素的大门,使其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组成。更令人振奋的是,最近,中央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两届国家领导江泽民与朱溶基、胡锦涛与温家宝多次讲话,强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措施。当前,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循环经济问题已作为我国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列到了第十项专题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国家正在进行《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起草。所有这一切表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科学发展现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正在开始步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行将冲击着传统的生产与消费观念、行为,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标准关乎着产品、服务与技术,标准联结着市场与管理系统,标准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兴起,伴随着循环经济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系统的重大变革,标准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循环经济不仅是我国的实践,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探索。循环经济需要新型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也应当为发展以资源生产力为表征的循环经济提供重要的支撑,为全面建设我国的小康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原作者:张天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