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源:生生不灭 废弃物制砖
青灰色的砖,形状各异,堆在会议室的一隅。
来访的人顺手掂起来,摩挲几下,搁回去的时候,又忍不住再看几眼。
到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源”)考察的人,都为这些砖头而来。大多数访客都会带着相同的疑问:一家提供制砖设备的公司,如何“取悦”资本?
就市场行情而言,一块标准砖的平均销售价格在0.2元左右,但一套制砖设备的生产线,要投资约1000万元。尽管如此,制砖设备仍然供不应求,从而带动以海源为代表的设备提供商的发展。
2006年的时候,张立辉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到这家公司考察,张是青云创投的合伙人之一,负责挖掘环保领域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技术方面的项目。青云创投是第一家专注于中国环保领域投资机会的基金。张立辉原本认为“制砖能有多大市场”,但后来发现海源的卖点在于:海源的设备可以利用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来制砖。从概念上看,这是一家利用工艺实现循环经济的“绿公司”。
资本嗅到了商机,土砖开始“镶金”。
凭借这样的概念,海源已经相继得到包括中比基金、华登国际与青云创投在内的总共1.2亿元人民币的两轮投资。2007年,海源实现销售收入约3亿元,这家为制砖铺路的公司正计划在国内A股上市。
生生不灭:废弃物制砖
海源的“受宠”,多少折射出循环制砖市场的热闹。但海源只是制砖设备的供应方,自己并不生产砖块。
1988年创立海源的时候,董事长李良光以生产销售金刚石锯片起家,6年后转入陶瓷设备。随着国家新墙材政策的颁布,海源最终将目光转向了粉煤灰墙体砖压机的生产。
技术出身的李良光,对这个领域研究已久。他表示,砖块的类型“大致有7大类”。传统红砖由于需要用粘土烧制,既毁坏耕地,又污染环境,因此,现在大多数城市已经禁止红砖进入施工现场,这让其他类型的砖产品有了上位的机会。
用海源提供的设备生产出来的“粉煤灰蒸压砖”,原理是将粉煤灰、炉渣、矿渣、电石渣等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体系蒸压成各种砖块。由于主要使用的是被视为“垃圾”的原料,在成本上具有优势。
[Page]
其它的产品,如加气砖、混凝砌块等等,工艺技术各有不同,功能也各有区别。据介绍,大城市里建造的房屋,需用有承重、保温、隔热等功能的砖块互为搭配补充使用,张立辉认为在一线城市这些砖块“不具备竞争关系”。
但是,如果放在二、三线城市,则有另一番的解读。
张立辉认为,粉煤灰蒸压砖的优势在于农村或城镇市场,由于这些地区所需新型墙体材料与城镇有所区别,主要以承重砖类墙材为主,而且需要低廉的价格;粉煤灰蒸压砖主要用于承重墙、因其重量轻也可作为框架结构的填充材料。因此,在农村市场,粉煤灰蒸压砖将会成为取代红砖的主要选择。
2007年,国内砖块的需求是1.2万亿块。张立辉打了一个比方:在已用的砖块里,红砖的使用能占到90%,剩下10%的市场由其他类型的砖块去分割。
随着中国对土地资源的控制使用和《建筑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条例的颁布,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正在逐步兴起。在投资者的眼里,海源的价值就在于,“取代这90%的市场”。
如今的市场正逐渐打开。张立辉曾经做过测算,海源接下来将有1000套左右的增长。如按照平均每套两三百万的价格去计算的话,海源的销售收入将有很强的增长空间。毕竟,截至2007年,海源一共销售出大约200套设备。
陌生人的来信:一技千金
张立辉没有提及的是,李良光用以说服投资者的另一些数据。每套机器每年会消化固体废弃物10万吨,其中粉煤灰、炉渣、矿渣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电厂。李良光说,一家电厂每年会产生200多万吨的灰。一般情况下是买地堆填废料。“这些钱一年要花几个亿。而且买地很困难,不容易买地去堆灰。现在砖的价格又好,所以现在电厂都愿意把灰消化掉来做砖”。
“我们一台粉煤灰墙体砖压机的主机价格在300万元左右,如果再配齐其他设备,大概需要700万元。”李良光表示,每台机器年产量为5000多万块标准砖,“不论是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冻强度还是干燥收缩率都是符合高标准性能指标”。李良光算了一笔账,“一块砖卖两毛多,用海源机器生产,只要一毛的成本,一块砖可以赚一毛钱,5000万砖一年就是500万的利润。”
目前海源的客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厂,主要是利用自身的废弃物做出蒸压砖;另一类则是自行收购如上固体废弃物的民营制砖公司,后者的比例“已经占了一半以上”。目前海源设备已广泛应用在电力、化工、铝业、矿产、建材等多个行业。
在进入粉煤灰蒸压砖设备之前,海源一直在陶瓷设备领域耕耘,生产自动化陶瓷压机设备。李良光1982年福州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毕业,而后供职于一家国有石材供应公司工作,负责技术开发和生产设备维护。
[Page]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石材公司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金刚石锯片,用以切割石料。在研究了进口锯片之后,李良光尝试自主开发,1986年,他所在的公司,开始使用自有金刚石锯片,直接的效益是,当年这家国有石材公司盈利50多万;李良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的副总。“当时立项开发锯片,公司并不赞同”,李良光回忆说。虽然最后李得偿所愿,不过他亦对公司的体制失望了。1988年,李辞职下海,创办海源。
在生产陶瓷设备时候,虽说生意也不错,但一方面由于广东是陶瓷的主要产地,另一方面受制于自身生产能力,海源不及广东的竞争对手。“别人做到7200吨(注:指最大压力),但我们做到3000多吨就不做了。”因为压力越大设备就越大,车间太小,无法满足需求。
2002年夏天,李良光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的私人平信。这位“陌生人”想做砖的生意,但德国原装的蒸压砖设备价格很高,因此询问海源能不能做类似的产品。李当天就把信件丢了,但第二天他还是把信找了回来,并着手调研可行性,这才发现“这个产品存在很大的市场”。
2002年11月,海源做出第一台粉煤灰蒸压砖设备样机;2003年第一套实验性投产;2004年12月通过鉴定;2005年初开始批量生产。
当时,中国花了大量的外汇去购买这些制砖机器。例如陶瓷压砖机,“1984年到1994年,中国就进口了3000多台”。在样机出来之后,价格比国外设备的价格低了好几倍。在性能的差别上,海源占了国情优势。德国造设备多是考虑用灰砂为原料,而中国的多是粉煤灰,因此,若不经过改造,国外设备并不具备生产优势。
李良光举例说,2005年河南一家电厂花费1200多万购买一套德国设备,运转一直不正常,后来花了约前者1/3价格,买了海源一套设备,十几天就运转正常,而且产量高于德国设备。
“在粉煤灰蒸压砖领域,海源还没有竞争对手。”李良光表示。据悉,目前例如广东科达、恒利泰以及湖南的五菱,都有相似的业务,但设备的类型“还不完全一样”。因此,在李良光看来,海源目前有着“垄断”的优势,虽然进入者也逐渐增加,但先发者的优势目前还在。
突破瓶颈:规模求解
按照一台机器5000万块砖的生产能力,海源卖出的200套设备总共生产了100亿块砖,李良光表示“这只占市场不足1%的份额”。但按张立辉的判断,“房地产市场对砖块的需求每年都在稳步增加”。
据悉,2005年,海源销售了22套设备;2006年销售60多套;2007年销售90多套。在吸纳了资本之后,海源预计在今后的四五年之内把年产量提高到400台以上。
[Page]
不过,由于“受制于生产能力,虽然市场上的价格在涨,但海源交不了货”。张立辉表示,资本的进入帮助海源扩大生产规模。李良光介绍说,在三家基金参股以后,海源买了200多亩地在盖,但“大型装备投入很大,扩大工厂有个过程”。
李良光表示,海源计划年底前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后将继续扩大工厂规模。
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制砖设备厂也在纷纷扩大规模,在红砖时代即将谢幕的同时,新墙体材料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海源这样的制砖设备,正为这波“金砖”财富,推波助澜。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