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四个转变促转型
混凝土江北站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甚至跻身当地同行业龙头的时候,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混凝土公司的“四个转变”的思路或许值得借鉴。
成立于2000年5月,由三家土建公司属下的混凝土搅拌站整合重组的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混凝土公司,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无论从经营规模、装备技术到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都成为了重庆市同行业的领头羊,市场覆盖了当地的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型房地产项目。今年1~8月,签订合同额3亿元,完成产值2亿元。该公司经理杨涛充满信心地说,到年底产值肯定突破3亿元,产量将达到120万立方米。
随着国家确定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开启,随着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带的全面实施,国内外大投资商纷纷登陆重庆,投下一个又一个大“蛋糕”,给有品牌、有优势、有规模的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在重庆主城区,就有大大小小62家混凝土供应企业。价格战、品牌战、技术战甚至关系战越演越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年7月,中冶建工领导层在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困难和发展态势后,提出了企业转型目标,按照中冶建工转型意图和目标,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围绕做强做大这一转型核心目标,有针对地开始实施“四个转变”。
――在经营战略上由“低”向“高”转变。“低”,即淡出低端市场;“高”即抢占民用超高层建筑市场。该公司除稳步拓展巩固当地重大市政、道路、轨道交通、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外,加大超高层尤其是50层以上高度150米以上建筑市场开拓力度。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含量高、供应量大、泵送施工难度特别是振捣难度非常大,而这正好是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的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在以前就开发出来利用当地的特细砂资源研制的“特细砂高性能泵送混凝土”这一经鉴定属于国内首创的技术,去年又针对超高层建筑振捣难题,开发成功“自密实混凝土”,并将这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成功运用于80层、374米高,被誉为西部第一高楼的重庆万豪国际贸易中心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技术于2006年底经过专家鉴定,成为重庆市第一家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应用研究并同时在工程中使用的企业。2007年9月11日下午,记者在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采访时,正好遇到重庆宾馆改造的保利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到该公司考察:他们在寻找那幢80层、高约300米的摩天大楼的混凝土供应商。混凝土公司的先进的设备、整洁的场地、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业绩以及现成的核心技术,给考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和另一家企业。无独有偶,前些时候,重庆另一开发商的一幢80层超高层建筑,同样选择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和这家同行为合作伙伴,先将基础部分作为实验场,谁干得好,主体部分的混凝土供应订单归谁,结果中冶建工赢了。目前,就有至少4幢超高层建筑正在施工中。
――在合作伙伴选择上,由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加强与国内外大投资商的合作。今年以来,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新签订的合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与投资商签订的。与投资商合作,好处是资金可靠、后续项目多,合作时间长。但对品牌、质量、服务、供应能力等要求较高,这又是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的优势。一是经过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工作中的尽善尽美”的共同价值观,得到全体员工积极认同;“用户至上、诚信为本、全员经营、追求第一”的经营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基本准则;“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以零缺陷和低成本战略为目标,主动追求最好的战略,最佳的方案,最优的配置,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价值”的精细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并积极付诸于日常工作之中。二是积极采取措施,抓好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使该公司按照目前产量所需要约45万吨水泥、150万吨石子、100万吨砂子以及添加剂等原材料供应有了保证。三是合理调配运输车辆,依靠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对道路情况和运输车辆进行适时监控,确定运输的最佳路径和设备的最佳配置。采取了这些措施,加上与投资商的诚信合作,目前,该公司已经与10多家国内外投资商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直接从他们那里拿订单。这些投资商,有的是世界500强企业,有的是代表政府的投资企业,有的是国内排名前十位的房地产企业。
――在技术创新思路上,由单一的破解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工效为主的针对性创新,向针对性与战略储备性质的预谋性创新相结合的思路转变。在针对性创新方面,混凝土公司一是围绕提高资源配制,提高设备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进行针对性技术、管理攻关与创新;二是围绕市场开拓、解决工程技术难题,进行针对性技术创新,成功开发了“自密实混凝土”等技术;三是围绕企业低成本战略,抓好废物利用,做好循环经济文章,先后开发了“粉煤会利用技术”、“高炉矿渣粒化粉等量替换水泥技术”等。高炉矿渣粒化粉等量替换水泥技术,是一项高炉矿渣综合利用、能够较大幅度降低水泥消耗的技术。该公司将此项技术运用于重庆渔洞长江大桥工程,每立方米混凝土节约水泥80~100公斤,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在预谋性创新方面,该公司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步伐,落实人员、资金,与重庆大学、重庆建研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技术。该公司在研制成功C60、C70混凝土的基础上,最近又研制成功C80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目前市场上,C60混凝土已经在桥梁、超高层建筑等领域广泛运用,C70混凝土还只是在很少的关键部位使用,C80混凝土国内还没有开始使用,混凝土公司拥有了这些核心技术,今后的竞争必将步步领先。
――在人才教育培养上,由单一的员工技能培训,向技能、文化、经营、管理、执行力等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该公司已经显得非常紧缺。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混凝土公司坚持“与企业真心相伴,认真负责、管理有效的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这一中冶建工的人才理念,一是在人才上,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和先进理念灌输,使新引进的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二是贯彻大经营、大循环理念,实现经营、管理大循环,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抓紧生产管理骨干的再教育,促使其尽快更新知识,适应形势。不过,经理杨涛坦言,人力资源紧张这道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破解。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