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混凝土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机遇

中国科技财富 · 2008-06-19 00:00

  房地产业的白热,直接导致作为下游产业—商品混凝土,也可以称为预拌混凝土,开始水涨船高。混凝土搅拌车没日没夜地在城市里穿梭,几乎所有搅拌车都以最高限速行驶。这都标志着速度决定收益,运的越多越快,收入就越高。

  一名开搅拌车的司机说,现在正是他们赚钱的好机会,由于房地产商的项目不断增加,加上奥运工程,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而混凝土搅拌站也是在满负荷工作,有的搅拌站甚至24小时作业。

  一直以来,混凝土企业不太看重广告宣传,而2007年的百度搜索上“混凝土”却变成了一个热门词。关键词的竞价排名已经涨到了1块钱,排名企业被点击一次就要支付给百度公司1块钱,这一信息透露出行业竞争已经势不可挡。

  火爆的市场行情也激化了行业竞争,随着这两年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崛起,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多样化,也让财大气粗的国企开始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以上海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混凝土需求量中上海国营企业占总数47.18%;合资企业占总数26.06%;民营企业占总数19.01%;集体企业占总数7.74%。这些数据预示着国有企业在混凝土行业中,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市场主导。

  由于管理混乱和竞争力差,一些国有企业开始退出市场,而新兴企业开始崛起,他们拥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上占领了有利的地势。国有企业和新兴企业已经形成了对峙攻势,一场残酷的市场竞争大战已经开始。

价格、质量的对峙

  价格战是很多行业大战中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胜负的因素。商品混凝土的价格已经失去了优势,而原材料的涨价,开始将企业的利润不断削薄。

  据了解,北京市建筑所用砂石料主要来源地是河北省的涿州、涞水、易县等地,运费的增加,砂石料的价格已远远高于往年。而随着道路限载、燃油价格的上涨、电力价格的上调等等,混凝土成本价格居高不下的趋势肯定会愈演愈烈。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底,北京市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已有近200家。企业数量的大幅增长,使得商品混凝土行业呈现出产能的扩大,已经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也是直接导致了商品混凝土价格大幅下滑的因素。

  有业内人士说,现在开一家搅拌站太容易了,在郊区找个地方,买几台搅拌车,请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工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混凝土行业的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也是导致此类企业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货款拖欠问题也是混凝土企业的顽疾,很多混凝土企业都因为大量的货款无法收回而倒闭。可是为了占领市场,不少混凝土企业依然硬着头皮,自掏腰包支撑着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企业好像得了综合性的疾病,各种行业问题都找上门来。为了摆脱病魔有些企业开始病急乱投医,用尽各种伎俩寻求突破,大家最后都将宝押在了价格竞争上。以C30混凝土为例,2006年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保证质量最低指导价是每立方米285元,搅拌站生产成本以及生产中的各项费用加起来基本接近这一价格。

  调查发现有些企业C30混凝土价格居然报到了每立方米254元,而且这样猛压价格的企业已经是普遍现象。除了奥运项目及重点工程的价格基本接近此价格外,其他工程C30混凝土的价格基本都在每立方米260元到270元之间,根本就没有达到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保证质量最低指导价。

  至今,这种行业压价现象依然还在上演。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企业难以摆脱压价入市的命运,但是他们还是有着丰厚的盈利空间。这就是在质量上做文章,不用多作解释,没有企业敢承认质量存在问题。

  这在业界已经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有业内人士称,虽然压价厉害,但是很多混凝土企业的利润还是非常丰厚,扩大生产的企业不在少数。至于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早就是被谈论的有些过时的话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协会也好,企业也好,都非常头疼。

技术竞争的风险战

  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建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在中国,混凝土住宅的使用寿命大多在40年以内,有的甚至只有20年;而在欧美国家,建筑商为客户承诺的住宅使用期长达70年。目前中国的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出最高标准C10混凝土,这说明了中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国际混凝土海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业界,耐久性一直是混凝土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就在2007年6月,超高耐久性混凝土结构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由清华大学、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日本鹿岛中央研究所和中建三局混凝土公司共同主办。旨在探索在建材资源日趋贫乏、自然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混凝土产业可持续性和节约环保型发展。

[Page]

  混凝土耐久性结构设计新规范的修订工作已经持续多年 ,但是这个新规范迟迟得不到出台。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他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其二,它 牵涉到太多部门的利益。

  其实,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并不难。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之外,大部分工程只要控制好材料、配合和施工等方面就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成本也不会提高很多。关键是这些技术能否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将设计施工单位对耐久性的重视与其利益衔接上是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例如,一个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使用50年后,发现质量很稳定,还可以再 继续使用20年的话,就应该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奖励;如果不到使用年限就出现质量问题的话,还应该给予处罚。 耐久性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海外军团对阵中国土鳖

  国内企业正在忙碌着对付内部问题的同时,国外的混凝土企业开始悄悄登陆中国,开始大范围的占领市场,这让土鳖管理方式的国内企业有些措手不及。在2006年,国外军团的组成都是实力雄厚、世界排名靠前的企业。例如巴斯夫(BASF)、西卡(Sika) 、格雷斯(Grace)、马贝(Mapei)、卜赛特(Bozzeto)等企业。

  他们来势汹汹,推出或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其中,表现最突出者要属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从2005年底收购北京汇强外加剂开始,巴斯夫(BASF)便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抢滩登陆。首先是在南京新建复配企业,成立了巴斯夫化学建材南京公司,在中国的西南重庆成立了巴斯夫化学建材重庆公司, 2006年底通过收购台资企业华西混凝土外加剂公司进入四川,基本完成沿长江布局的战略,黄金水道将为 巴斯夫化学建材公司的外加剂产品提供极大的物流便利。由此可推断出,巴斯夫的终极战略目标是在全国 各大区域中心城市建立合成厂,在二线城市中建立复配厂,从而打造一艘外加剂航母。

  2006年,老牌外加剂生产商-西卡公司显然不满足于在中国北方和广东市场的成功,将其中国区总部由广州 迁至苏州,并在苏州建立外加剂生产厂,把抢滩目标定位于中国外加剂竞争最为激烈的华东市场。

  另一家著名的外加剂生产商-格雷斯公司在2006年坚定地执行前一年制定的扩张政策,并在合武、武广客运专线的外加剂供应上抢滩成功。 此外,2006年中国外加剂行业迎来了很多新面孔,马贝公司落户上海,卜赛特落户宁波。这些企业抢 滩登陆中国显然是看好了中国的市场,但是抢滩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能否巩固抢滩阵地并扩大战果, 2007年我们将拭目以待。

  全球前5大水泥企业之一、世界500强企业的意大利水泥集团出资3300万美元,收购光宇集团陕西富平水泥100%股权合作备忘录。该公司一直以来看好中国水泥产业中长期的发展前景。在对中国水泥企业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意大利水泥集团最终选择光宇集团陕西富平水泥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平台,并有意与光宇集团其它水泥项目进行合作。

  面对海外军团的攻势,国内企业还处在“梦游状态”。很多企业都表示对国外企业未作过多的研究,认为他们并未真正对中国市场形成竞争。而国内企业的地域优势,是国外企业难以比拟的。

  业内专家称,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各有优劣。国内企业优在熟悉市场环境和中国建筑技术,劣在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保证状况差。国外企业优在先进的管理方式,劣在对中国市场不熟悉,难以占领主流地位。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9: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