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商品混凝土发展以及现状分析

2007-04-29 00:00

  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飞速发展的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在2005年和2006年遇到了全国其他地区同样的发展瓶颈。全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房地产宏观政策导致垫资情况愈演愈烈、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并且日益短缺是重庆市商混行业在2006年遇到的严峻课题。但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整体的生产规模仍然由2005年的1100万立方增长到2006年的1500万立方,已由四年前位居全国中下水平跃升至全国第九位,居中西部之首。重庆商混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市场上理性的稳步前进。

  谈起重庆市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历程,重庆人喜欢摆龙门阵的特点显露无疑,很多行业人士对2003年及2004年的火爆仍然是久久难忘。商品混凝土企业由2002年的21家发展到目前的52家,行业从业人员也从2100多人发展到7000余人,年设计生产能力由495万立方米提高到3100万立方米,2006年实际生产达到1500万立方,相比2002年增长了4倍左右。

  2003年和2004年每年都有十几家新建混凝土搅拌站投入运营,尽管在建成投产初期的运营成本高、业务费用高、市场影响小等困难使得这些新建站面临重重阻碍,但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新加入者的发展速度仍然让同行业瞠目结舌。重庆华谊混凝土公司2004年9月投产,在2005年生产36万立方混凝土,2006年生产50万立方混凝土;同舟房地产集团投资5000多万建设的商品混凝土公司也在2004年9月建成投产,2005年及2006年全年生产混凝土都在45万立方以上,2005年的税后利润达到了1000多万元。2004年3月建成的重庆四方混凝土公司,投产当年即实现产量40万立方,2005年实现产量60多万立方,2006年更是以100万立方的总产量稳居重庆市商混行业产量第一。

  同时,预拌混凝土市场进一步扩大,从重庆主城八区拓展到万州、涪陵、永川、长寿等非主城地区。但由于非主城区对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的力度不够大,新建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不够强劲等原因,近年来非主城区投产的8家搅拌站在投产初期的两年内基本上处于亏损的状态,这种情况在2006年才开始有所好转。

  根据重庆市建委下发的渝建发[2006]242号文件《关于调整重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布点规划的通知》,对现已基本趋于供求平衡的主城区要严格控制设立新的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可各设置2-3个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对基础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大力支持建立1-2个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2006?2010年重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布点规划控制表》中明确指出,重庆市的42个区县2010年实际规划商品混凝土搅拌站88家,其中2006年后期规划投资建设的搅拌站28家,大部分集中在北碚区、长寿区、万盛区、双桥区等区县,只有万州区和黔江区规划建设两家搅拌站,其余区县规划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只有一个。主城区的混凝土规划建设项目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主城区盲目投资建设新站的现象。

  水泥,作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原材料成本中最大的一块,直接制约着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供应,尽管拉法基和香港瑞安集团组成的拉瑞集团进驻重庆,成为了重庆水泥供应的巨头,但重庆市水泥的价格仍然由260元/吨上涨到280-290元/吨。

  不仅如此,许多商品混凝土企业还要在提前支付水泥货款的情况下,派人到水泥厂等候提货,如果稍有懈怠,搅拌站的水泥就会出现供应短缺,直接影响对建筑工地的混凝土供应,不少商混企业的老板甚至在水泥厂安营扎寨等候水泥供应。

  2006年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庆大旱和长江、嘉陵江上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拦沙效应导致重庆市原本很紧缺的沙子变得更加稀缺,价格也上涨了20多元。这无疑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雪上加霜。2005年初至今,重庆市场上粉煤灰、外加剂、燃油等原辅材料同样是一路攀升,致使混凝土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混凝土价格则一跌再跌,C30混凝土由270元/立方下降到250元/立方。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连续多项调控政策的出台,建筑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压价、垫资、拖欠款现象愈演愈烈,混凝土垫资额度也从几百万元抬高到了上千万元,重庆市商品混凝土高成本、低利润的时代已经到来。

  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不可违背,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整合已经初显端倪。2006年,重庆市有三家混凝土企业由于行业竞争压力和自身经营的失误,不同程度的停产,甚至倒闭。尤其引起行业关注的是,曾经位列重庆市商混行业第二名的重庆渝江建筑工程公司搅拌站也由于搬迁和经营不善等原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边缘。

  对于重庆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领军企业来说,目前承揽工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不是难事,但承揽到资金有保障的优质工程、减少垫资数额,加大拖欠款回收力度、加强自身成本控制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重庆同舟混凝土公司在建站时,就规划设计了两个大型蓄水沉淀池,不仅将搅拌车残余的混凝土料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而且将搅拌站清洗地面、清洗设备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沉淀,在达到使用标准后,再利用到混凝土搅拌中,每年都要节约近200万元的生产成本。重庆中冶建工混凝土公司(原十八冶混凝土公司)发挥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优势,推行设备和车辆的强制保养、定点维修,将易损件以外的配件费用降至最低,这些措施都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开源节流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应理性的看到,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将投资9000亿元打造500个大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大多数。随着重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逐年加大,商品混凝土市场也将随之扩大,这势必推动重庆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重庆商混由2005年的1100万立方增长至1500万立方就是明显的例证。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