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建机院:研发为本 自主出新
4月底,法国INTERMAT展会上,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自行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机械备受青睐。此前不久,79台塔式起重机从长沙运抵上海,发往非洲安哥拉,创下我国塔机单项产品出口之最……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通过创办产业实体,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引领作用,使我国建筑工程机械实现由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转变,成为行业“领头羊”。
仿制的路子走不通
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同很多科研院所一样面临国家“断奶”,每年500万元的收入要养活500多人,日子窘迫。
1992年,在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下,7名职工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院办企业中联重科,选择混凝土输送泵作为主导产品,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
早期产品为仿造欧洲同类设备型,在施工中问题不断,技术人员经常像救火一样,奔波于各个工地。董事长詹纯新果敢决断:“不再仿制了!静下心来自主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新产品。”
1994年7月,他们自行研制的混凝土输送泵终于下线。针对中国低纬度地区作业温度高的现状,研发人员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中联输送泵迅速打开市场,逐步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泵柔性生产线。
詹纯新介绍,13年来,建机院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产品课题645项,获授国家专利143项,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5项、专题55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16项,在全国建设机械行业覆盖率超过75%。
建机院的总资产也从改革初期的20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6.4亿元,增长了232倍。利润则由当初亏损21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盈利5.1亿元。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涵盖十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
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为解决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问题,建机院通过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全面完成了对中联重科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于激励与约束的产权体系。公司总经理殷正富认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为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公司内部科学管理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密地维系起来。
建机院每年按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提取5%以上的科研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同时,建立了课题公开招标、绩效与市场对接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使每一个课题组都成为新技术的孵化器;建立了“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薪随岗走,定岗定薪”的分配机制。
新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原动力。短平快项目减少了,前瞻性、高难度的研发课题增多了。目前,建机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40%以上。
从兼并湖南机床厂、重组并购浦沅集团,到成功收购国际知名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从组建混凝土泵送机械、汽车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机械等7个专业性公司,到构筑四大工业园区、七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从到发达国家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和科技信息网络,到通过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运作,中联重科迅速做大做强。储备了一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
2005年5月,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生产的16个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台国产路面加热机尤其受到专家关注。
2004年7月,在河北廊坊高速公路维护施工现场,首台国产路面加热机——中联LR4400型加热机和国外知名品牌机进行比对性工况测试。沥青路面就地再生设备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新兴研发领域,测试结果显示:中联LR4400型加热机在加热方式、加热能力比率、整机噪声和烟雾排放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知名品牌。
中联重科花大力气进行液压、传动、耐磨、控制等基础学科共性技术应用研究,储备了一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
混凝土输送泵曾被外国企业一统天下,中联重科通过两年刻苦攻关,一些单项技术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如今国产混凝土泵送机械获得95%以上的国内市场,并且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50%以上。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