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让中国制造成世界品牌

2006-02-05 00:00
      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柳工集团公司一直以来是广西优势产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的一面旗帜。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柳工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品牌,以“创造价值”的策略对抗“价格战”,在2005年市场需求减缓甚至萎缩的情况下,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仍然捷报频传:全年实现销售(营业)收入55亿元,整机销量达18008台,公司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蝉联全国同行第一。

  1月1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当被问到如何促进企业发展、为建设富裕广西服务时,广西区人大代表、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告诉记者,企业是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载体,把广西的远景目标落实到柳工的发展,就是按“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工业发展的要求,继续用创新的思维,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完善企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见证辉煌历程创新贯穿始终

  2005年只是柳工40多年来辉煌征程的一个见证。

  在40多年的发展中,柳工通过自主创新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第一台最大吨位的装载机……2000年,柳工又一次率先在全行业推出了代表我国装载机行业最高技术水平的第三代更新换代产品ZL50G。而柳工CLG568沥青冷铣刨机的研发制造是柳工2005年增资扩股的项目,该机型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广西区内空白,是迄今为止柳工产品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的产品。

  公司从单产装载机发展到现在全系列的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叉车、建筑机械等,产品一族“人丁兴旺”。

  总结柳工过去几年高速发展的主要经验,王晓华认为,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产品创新方面,实际上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地从品种上,从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上来满足更多的用户,开拓更大的市场。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难度就越大,附加值也就越多。这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柳工从原来单一的装载机产品,发展到挖掘机、压路机,走的就是一条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跨越的发展之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十一五”柳工发展的一个支撑点。

  王晓华认为,管理上的创新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也功不可没。在经过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企业发展的一大经验就是必须提高管理控制能力。他举例说,最近柳工把几个产品单独设立一个事业部来管理,比如挖掘机事业部、装载机事业部、小型工程机事业部等,就是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来形成每一项产品都有具体的责任人,都有一个努力发展的方向,这些尝试对柳工“十一五”的稳定发展将有利于形成一个好的制度模式。

  依靠自主创新进军国际市场

  2005年,柳工喊出了“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品牌”。

  2005年底,柳工制定了“十一五”技术创新战略,对于一家依托自主创新进军国内外市场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决定着其今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谈到“十一五”技术创新战略时,王晓华说,40多年的技术开发经验和教训使柳工认识到工程机械技术开发过程的特点是开发周期长、开发难度大、投入大,计划性和连续性是技术开发工作有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柳工加强了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004年,柳工进行了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确定了2006年—2010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同时,根据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变化的情况,聘请国内知名的咨询机构和行业专家学者,对国际工程机械产品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跟踪和研究分析,研究和制定了《“十一五”柳工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中心发展规划》。

  王晓华介绍,根据提升产品技术国际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和增强产品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柳工的自主创新战略将由注重整机开发向整机、系统和部件并举的研发转变;由模仿跟随向学习和自主创新开发转变。

  “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创新,就永远被动。”王晓华说。近年来,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若干个核心技术,在变速箱、机动桥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与开发。去年,柳工又开发出两个挖掘机新产品,在行业内引起反响。柳工调整了“十一五”公司的“核心”产品、“增长”产品和“种子”产品。加强集成创新要求,将其他领域的成熟的技术移植到工程机械领域或将各项技术加以集成,形成新的技术。

  “此外还要由闭门造车向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转变;研究人员向专家发展,由自发成长向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研发技术和管理技术逐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在人才方面,王晓华认为,对柳工来说,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仍是挑战。柳工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培养研究人员。加强技术中心人才的发展和规划,规划增加研发人员及其培训费用,强调现有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同时加强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管理、机械与电子等方面复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引导他们对人生进行规划,让其成为专家。

  在研发经费方面,柳工将继续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三年后力争占产品销售总额的5%,“十一五”后期力争达到7%。

  “到2010年要实现150亿元销售收入的目标,必须每年保证15%以上的增长速度。”王晓华说。在国际市场,国外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一统天下,这给柳工带来警示和危机。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柳工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依靠自主创新,主动置身于国际竞争,培育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品牌。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