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水泥行业在行动

中国建材报 李静 · 2013-01-10 00:00

  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被认为是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再是简单的气候变化问题,它将涉及到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等各层面问题。

  水泥行业目前已被国家列为必须进行低碳治理的重点。然而,除用电石渣、硅钙渣生产水泥外,用石灰石作原料生产水泥减排二氧化碳目前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回收利用水泥窑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为水泥工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低碳经济绕不开的课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1990年~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7%,相当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减少CO2排放约1亿吨;同时,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强度下降46%。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吨水泥熟料烧成耗标煤约为115千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约为8.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41%,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

  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其排放量约占人类活动所产生二氧化碳总量的5%,全球水泥工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攻克减排二氧化碳的课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水泥行业的现有水平,生产1吨水泥熟料约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行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我国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水泥工业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

  水泥产量严重过剩

  碳减排任务艰巨

  水泥生产过程中占比75%左右的石灰石分解和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根据我国水泥能耗水平,据测算,每生产1吨水泥约产生0.7吨~0.8吨二氧化碳,所以削减过剩产能是我国水泥工业碳减排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有专家指出,虽然经过大规模的淘汰落后产能,但是目前产能过剩仍然严重,主要是因为立窑被淘汰后,基本剩下都是较为先进的新型干法窑,因此再次淘汰的力度将会大大减弱。而新增的产能基本以新型干法为主,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近年来水泥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产能将近6亿吨。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7亿吨,其中2010年淘汰1.4亿吨,是之前四年淘汰总量的61%。2011年我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66亿吨,任务完成率108.2%,比2010年淘汰量增加2524万吨,增长约18%。2012年淘汰的量比2011年还要多出30%。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累计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70条,设计熟料产能15.33亿吨,实际熟料产能达到17亿吨以上。目前仍有150余条的在建生产线,预计熟料产能超过2亿吨,预计最终熟料产能将达到19亿吨,折合水泥产能大约超过26亿吨。而2011年全年水泥产量也仅为20.6亿吨,产能严重过剩。

  水泥熟料生产中与燃料相关的CO2排放占到1/3,因此使用替代燃料减少CO2排放的潜力很大。减少使用传统化石燃料(主要是煤或焦炭),使用更多的替代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替代燃料包括那些可能在焚烧炉中被焚烧、填埋或处置不当的废弃物。水泥窑特别适合替代燃料,其原因是替代燃料其能源组成与化石燃料相近,且其无机部分如灰可与熟料相结合。我国水泥工业的燃料替代尚在初期,仅有个别企业正在开展示范项目工作。预计未来将有相当的减排潜力。

  据了解,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使用替代燃料,其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水泥工业成为这些国家利用废物的首选行业。根据欧盟的统计,欧洲18%的可燃废物被工业领域利用,其中有一半是水泥行业,是电力、钢铁、制砖、玻璃等行业的总和。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使用替代燃料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燃料替代的普及和替代率。使用替代燃料能够在熟料生产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享受无排放待遇,同时实现利废、减排和降低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贯穿于废物产生、分选、收集、运输、储存、预处理和处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质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水泥行业替代燃料技术和经验已经成熟,成为发达国家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有2/3的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废物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替代比例平均达20%。

  发达国家的大量生产实践和实验结果表明,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和处置废物,回收废物中的能量和物质符合废物管理模型,新型干法水泥窑的工艺特点决定其技术优势,在生产合格产品的同时,利用和处置废物,避免二次污染,是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双达标、技术和经济均合理的有效途径。

  国内水泥防污标准收紧

  环保和经济效益两手抓

  据悉,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8月20日公布《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和《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这两份文件所传达的信息是,国家将通过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的收紧,全面削减水泥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同时化解水泥业产能过剩问题;不论是技术政策还是技术指南,都应该具有强制性。

  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水泥行业是重点污染行业,其颗粒物排放量占全国颗粒物排放量的20%~3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6%,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2%~15%,有些立窑生产中加入萤石以降低烧成热耗,还对周边地区造成氟污染。

  水泥行业是我国继电力、钢铁之后的第三用煤大户,我国水泥熟料平均烧成热耗115千克标准煤/吨,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左右。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电力行业,位于全国第二。水泥企业的矿山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很突出。

  《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编写组介绍,2005年国家修订收严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现有水泥生产线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与新建水泥生产线相同的严格排放控制要求。统一后的排放要求达到国际较先进的控制水平,实现了所有水泥生产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统一。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原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要求,并将进一步修订收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组对158家水泥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对于每条5000吨/天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而言,企业每年需缴纳排污费约90万元~100万元,其中,氮氧化物排污费约占85%,即每年的氮氧化物排污费约 76万元~85万元。

  如果通过技术改造和监管到位,颗粒物排放减少50%,氮氧化物减少25%,其每年可减少排污费约30万元,相当于每年每吨水泥少交费0.15万元。按全国水泥量为18.6亿吨计算,今后5年可减少排污费达13.95亿元。同时,还减少了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

  据了解,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近日为首批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水泥产品认证示范企业颁发证书。在首批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低碳水泥认证的15家水泥企业中,包括海螺、中国建材、中材、冀东、拉法基等行业巨头。

  业内专家表示,如在水泥行业全面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按环境标志产品占总量的30%来测算,每年至少可以减排约2070万吨二氧化碳。首批15家水泥企业认证具有行业引导示范作用,通过产品认证,便于消费者进行绿色选购,可以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低碳产品。

  与此同时,如果水泥行业能在今后5年内达到30%的原料/燃料替代率,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亿吨,同时因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节省成本3720亿元,产生巨大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水泥行业率先试水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碳交易,也往往被称为“买卖空气的生意”,实际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灾害正在明显增加,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造成暖冬的“罪魁祸首”,减排成了摆在人们眼前的迫切问题。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减排机制”: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在国外,电力、钢铁行业首当其冲。在国内,钢铁和电力也是排放大户。全球水泥行业生产所排放的CO2占全球总量的5%,超过整个航空业的年排放量。其中,我国的水泥产量就占到世界总量的50%。相较于中国的电力行业,它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已经拥有一套接受度颇高的碳排放计算审计标准。

  早在2001年,全球水泥可持续性倡议行动(CSI)通过了《水泥行业CO2减排议定书》,旨在为水泥企业提供一套工具,让其能在各种应用中报告CO2排放情况。

  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省份。当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揭牌,并且做了第一单“生意”:广东省内4家水泥企业以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为中国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额交易。

  中国首批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省市有7个。在广东试点启动之前,北京、上海已宣布启动,接下来,天津、湖北、深圳、重庆也将陆续展开试点。

  按照决策层的部署,中国将在2013年底启动7个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在2015年建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一个与股市并行的交易市场。

  按照交易设计,4家水泥企业认购的配额,是为未来新增水泥产能购买的碳排放配额,其中政府免费提供90%的配额,企业自行购买10%的配额。从认购情况来看,塔牌集团、海螺水泥、中材水泥和华润水泥分别认购47万吨、41万吨、21万吨、21万吨,与此对应的花费分别为2458万元、2144万元、1098万元、1098万元。企业可以根据对未来配额价格走势判断,将配额出售或囤积。

  按照《京都议定书》,中国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自愿减排的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参与碳交易。在CDM项目中,中方将碳排放指标卖给发达国家,换得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则获得了减排配额。但作为卖方的中国企业没有定价权,完全处于劣势。这也成为中国积极推动碳市场的动力之一。

  7个试点地区将于2013年底全部启动碳交易,最终指向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并形成与全球接轨的碳市场。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