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宁海:住宅产业化助推产业链再造

中国建设报 · 2012-12-04 00:00

  记者日前获悉,长沙远大住宅工业(安徽)有限公司、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江苏)有限公司日前相继在安徽合肥、江苏溧阳正式成立。显然,在当前政策助推等利好之下,远大住工正在加快其全国布局。加上此前已开拓的辽宁沈阳基地和湖南本土的长沙、湘潭、宁乡、张家界、岳阳的五个基地,远大住工的企业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已经达到8个。

  此前,作为第一批揭牌的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远大住工在住宅产业化探索的道路上已经前行了10多年,却“并不急于扩张”。然而随着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其中,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或许正如远大住工研究院副院长肖宁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说:“住宅建造所涉及的开发、设计、制造、施工、装修、监管等各个产业环节即将迎来一次产业化的‘燎原’革命。”

  产业化加速行业洗牌

   记者:目前很多省市在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一些大型房企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必将使产业化进程加速。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肖宁海:有一句古话叫作“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住宅产业化这样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一些有实力的房企积极参与其中也就不难理解了。作为住宅产业化上游的房地产企业,正在越来越重视住宅产业化并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当然,企业是要讲利益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当然不能排除企业的利益导向。首先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企业的目标利益一致,二者均注重住宅建造效率和住宅品质的提升;其次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在住宅产业化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建造成本还不具有明显优势时,政策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利润空间受到不断挤压,通过住宅产业化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

  记者:远大集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那么产业链整合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肖宁海:住宅产业化给住宅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衣食住行这四大行业中现代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住宅产业化方兴未艾。

  住宅产业化的本质是住宅工业化,它就是要发挥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优势,同时使住宅生产的全过程按制造业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很显然,这必然会对行业进行重新洗牌,也就是说会产生一些具备整合全产业链或部分产业链的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这样的新型企业集团。同时,住宅产业化会加速淘汰一些技术和管理落后的小型开发商、设计公司和施工企业。各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加速向上下游行业进行整合。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房地产企业很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住宅产业化看齐了,如恒大地产的标准化设计和施工、装修。

  而对远大来说,下一个阶段不光是技术的提升,更有住宅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及市场开拓计划,重点是布局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住宅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则是全面与政府、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合作,远大提供预制构件的制造服务、技术服务。远大住工2013年计划新增15条以上的生产线,年产能达到为1000万平方米住宅提供PC构件。

  深化认识 人尽其才

  记者: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式,除成本优势外,房地产企业如何把握住宅产业化的特点和关键?

  肖宁海: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优势和特点在于住宅建造效率的提升、住宅品质的提升以及住宅成本的降低。住宅成本的降低不能简单理解为住宅建造成本的降低,而应从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如住宅品质的提升,施工周期的缩短,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的改善,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住宅工业化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施工的工具化模板作业。工厂化和工具化主要是针对结构工程的工业化而言。很显然,实施住宅产业化的关键就是结构工程的工业化。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就是几种典型的便于工业化的结构体系。速度与质量是住宅产业化的两个支撑点,不可或缺。在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时,应该更注重质量,在此基础之上再又好又快地推进住宅产业化。

  记者:住宅产业化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那么目前推广住宅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阻力或不利因素?

  肖宁海:目前推广住宅产业化,条件和时机都基本成熟。至于还有什么不利因素,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住宅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以及主管部门对实施住宅产业化的关键还掌握得不透彻,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推广住宅产业化首先就要从便于住宅产业化的结构体系开始。例如:新实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就对便于工业化的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适应高度作了调整,突破了技术瓶颈。但是开发企业、设计公司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甚至还有错误认识,将住宅产业化完全等同于装配式住宅。其实,一切有利于提高住宅建造效率、提高住宅品质、降低住宅成本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称为住宅产业化。

  还有就是人才问题,无论是政府、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对住宅结构工程工业化的研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施工企业又处于产业链末端,被动地进行施工工业化,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形式上我们有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联盟,但参与的几乎都是行政管理人员。而且,本应在住宅工业化中大显身手的结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处于设计流程的末端,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住宅产业化项目,设计单位完全可以尝试让有住宅产业化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替代建筑师的主导地位。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