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前 言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我省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发展水泥工业具有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高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着,新型干法走在全国前列。总结“十一五”工作经验,探索内在规律和精心编制并实施好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加快推进兼并重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水泥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状况
(一)水泥产量和利税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水泥工业的产量和利税均有大幅增长,2005年水泥产量6211万吨,2010年达到11480万吨,增长84.83%,水泥产量位居全国第五;200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5.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仅有16.83亿元,2010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9.6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0.59亿元,是2005年的3倍。
(二)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通用水泥新型干法比重达到100%。
2005-2007年,全省累计拆除水泥机立窑510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500万吨;2008年底前,依法关停年生产规模小于20万吨和环保不达标的水泥企业,淘汰干法中空窑(特种水泥除外)、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从2005年的15.69%提高到100%,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为主的产业格局,在全国最早彻底淘汰落后水泥熟料产能。
截止到2010年底建成2500~3000t/dl9条、5000t/d31条、6000t/dl条、12000t/d1条,全省拥有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2条,另外还有1000-2000t/d20条,熟料合计产能7675.6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超过l亿吨。
(三)技术进步成效显着。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显着提高。从日产2000吨、4000吨、5000吨、6000吨、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窑,到直径3。2米、3.6米、3.8米、4.2米球磨机及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生料、矿粉立式粉磨系统等先进的大型主机设备基本已经成为全省现有水泥企业的首选装备。
2005年我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24万吨,2010年达到48万吨,翻了一倍;2005年我省水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703吨,人·年,2010年达到2094吨/人。年,提高了近3倍;2005年我省日产5000吨及其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仅有6条,2010年已经达到33条;2009年在郑州建成投产的天瑞集团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单线规模最大、世界上第二条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我省水泥企业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四)特种水泥百花争艳。
由于我省具有独特的铝矾土资源优势,加上原有的技术人才优势,使我省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生产和管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已成为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的主要生产基地,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白色硅酸盐水泥生产企业有近10家,主要集中在巩义、焦作、新乡一带,虽然单机规模不大,但生产历史悠久,产品遍布神州大地,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五)节能减排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我省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淘汰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6000万吨,由新型干法水泥替代年可节约70万吨标准煤;在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大力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积极推动CDM项目的开发,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余热发电项目,年可实现节约82万吨标准煤,c02年减排215万吨;河南同力、天瑞水泥、中联河南公司等企业进行高、低压电机的变频调速技术改造及系统优化,年实现节约5万吨标准煤,并获得国家财政部的节能奖励。
二、我省水泥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供求矛盾突出,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拥有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2条,熟料设计产能7675.6万吨,由于技术不断进步,工人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设备运转率明显提高,全省新型干法生产线实际产量较设计产能提高20%左右达到9210.7万吨,按2010年全国统计数据每吨水泥需0.65吨熟料计算,全省水泥实际产能已经超过1.40亿吨,而2010年全省实际水泥产量仅为1.15亿吨,全省水泥市场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 38号)公布以后,全省尚有29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经核准正在建设,2011年将建成投产7条新型干法生产线,设计新增水泥熟料1007.5万吨;2012-2013年预计建成投产1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设计新增水泥熟料1550万吨;2012年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19条,产能654.1万吨,截止2013年底实际新增熟料设计产能1903.4万吨,届时全省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达到70条,熟料产能9548万吨,全省的熟料实际产能将达到l。14亿吨,折合水泥1.75亿吨,水泥产能能将严重过剩。
(二)企业布局重叠,无序竞争价格下滑。
近年来,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我省水泥总产量和消费量都迅速增长,水泥行业由适度竞争进入到了过度、无序竞争之中。这给行业发展带来一系列困扰:水泥企业家数多、产量大,但集中度低;主要水泥集团各地区布局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能形成区域销售优势,造成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我省是全国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但同时也是全国水泥价格较低的省份,行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粉磨站众多,产品质量堪忧。
我省水泥粉磨站盲目发展现象严重,全省已备案的百万吨水泥粉磨站多达200家以上,总能力已超过2亿吨。粉磨站要生存就大量掺兑混合材,混合材不检验或不按国家标准掺兑混合材现象时有发生,其产品质量不言而喻,只是竭尽所能地加大添加混合材掺加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最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致使水泥低端市场秩序严重失控。[Page]
三、水泥市场需求分析
(一)外部发展环境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开工建设,为水泥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48%,达到或接近中部平均水平;全省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完成投资187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3600亿元,商品房屋竣工面积达到21000万平方米;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29000亿元、8300亿元和1800亿元。
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90.15亿元,全省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0亿元左右。
推进“两干三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郑州市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市的发展对接。中原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未来5年将进入建设高潮期,先期建设郑州.焦作、郑州.开封、郑州.新郑机场、新郑机场.许昌、郑州-洛阳、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7条城际轨道,201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6400公里,新增客运专线1100公里、城际铁路500公里,全省基本实现所有省辖市通快速铁路(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城市综合交通设施5年预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仅郑州要实现地铁1号线和2号线通车,洛阳市也将开建城市轻轨,5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5年内将建成投入使用石家庄至武汉、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至重庆、商丘至杭州、郑州经鹤壁和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
公路交通到2015年,全省基本完成规划的“六纵、八横、六通道”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规划总目标,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7.8万公里。
民航方面,将建成郑州机场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楼、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等重大工程,到2015年郑州机场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和28万吨。
未来五年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年均增长15%以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持续,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产业集聚区、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环保、公路、土地整治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水泥工业带来潜在的市场需求。
(二)全省水泥市场需求预测
十二五期间,我省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面临着国家积极推行经济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推行扩大内需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行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的机遇。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比较高,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转型,水泥工业由单纯扩大产能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未来五年我省虽然仍有不少重点工程,但多集中在2013年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已转向第三产业,水泥的需求量将会缓步增长,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水泥消费需求量的基础上,按每年增长8%,2013年我省水泥需求达到1.45亿吨后将会出现滞涨,水泥市场将进入需求稳定期。
(三)全省各市水泥需求分析。
水泥需求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585.85亿元,水泥消费量为11480万吨,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为0.69吨,计算各市2010年水泥消费需求量。在各市2010年水泥消费需求量的基础上,按每年增长8%预测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水泥需求量,在2013年达到水泥需求量达到高峰后不再增长,2010年~2015年各市水泥需求分析见。[Page]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推进重组兼并,培养优势大集团;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区域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严格控制总量,避免投资盲目扩张;积极探索脱硫、脱硝、碳减排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我省水泥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发展目标
1.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市场优势。
树立发展区域市场的观念,在一个区域内,由1-3家企业通过有效的整合,形成区域市场优势来合理安排销售半径,控制区域内的水泥消费,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
2.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优势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重点支持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规模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发展为先进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形成规模达到500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水泥集团1家;3000万吨以上水泥集团2家;全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达到2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数量从目前的248家,减少到80家;水泥产量前3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水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000吨熟料/年·人以上。
3.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2011年6月淘汰直径3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2012年底前淘汰所有干法中空窑、日产1000吨及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淘汰的落后水泥生产装置必须拆除和废毁处理,严禁以技改为名搞简单扩径、扩产改造。
4.合理控制新增产能,降低水泥单位产品能耗。
“十二五”期问,全省水泥总量控制在1.5亿吨左右,2011~2013年每年新增水泥产能应控制在500~1000万吨以下。
2015年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应达到可比熟料综合煤耗小于107千克标煤/吨,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2千克标煤/吨,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85千瓦时,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0千克标煤/吨。
5.坚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走循环经济道路。
大力支持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以及砂岩、固体废弃物等替代粘土配料,支持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和混合材。重点支持城市周边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台综合资源利用实施细则和必要的生产工艺。
五、主要任务
巩固发展我省水泥工业现有优势,坚持以满足建筑业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和服务方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方向,坚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靠新出强"和依靠自主创新推动行业科学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工艺装备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我省水泥工业建设成若干由大型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循环经济功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产业。
(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按照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 38号文)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文件精神,彻底减量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走水泥行业减量化发展之路。坚决杜绝用新增来弥补被淘汰的量,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现有水泥存量,只有减量才能解决过剩和节能减排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停止水泥企业任何增加产量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核准备案及建设。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再新增、新建水泥产能的理由,也不应该为淘汰落后附加任何条件。
(二)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加快推进联合重组,实现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市场与资源的合理配制,提高企业的集中度,避免盲目发展,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定价实力,增加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竟争能力。鼓励天瑞水泥、中联水泥、河南同力等省内外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全省水泥行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和投资主体。
(三)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水泥企业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节煤、节电、节材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环保技术,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有效实施。
鼓励采用低品位石灰石、替代粘土原料、工业废渣配料、劣质煤煅烧、低温余热发电等新技术,逐步减少天然资源和天然能源的消耗。
开展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和有害废弃物的研究和实践。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支持改建以消纳城市垃圾或污泥为目的水泥窑煅烧处置技改项目,提高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矿产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的绿色化升级。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生产模式,向"综合利用一深加工"新模式转变。制订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中长期规划,禁止滥采乱挖,做到有序开采、搭配使用,合理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率。抓紧制定、完善和落实矿山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政策措施,最终实现石灰石矿山的生态化开采。
推行区域清洁生产,积极开发碳捕获与生物固碳等技术,促进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维持全球生态平衡。鼓励企业开展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认定工作。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弓l领和支撑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中原地区原材料工业优势,严格控制初级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着力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扶持大型水泥企业设立生产和应用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在研究水泥生产技术的同时,扩大混合材代替水泥熟料、外加剂和纤维增强材料等应用研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节约资源和能源。
鼓励应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跟踪,调整水泥品种结构,增加优质水泥和特种水泥的比重,重点发展42.5级及以上水泥、低碱水泥,高标号早强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铁轨道板水泥、装饰水泥、抗硫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钙镁铝酸盐水泥、防辐射水泥、抗菌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
拉长水泥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水泥砂浆、高性能环保外加剂、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以及地铁管片、钢筒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制箱梁、大跨度混凝土双T板、高铁无砟轨道板等高端产品,水泥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集成等建筑终端产品,提高水泥附加值。到2015年水泥产品工厂化的加工率达到50%,使水泥企业由销售水泥向销售商品混凝土延伸。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新力。
实施企业名牌战略,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注重水泥品牌建设,把争创名牌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知名度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思路,强化培训,加快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步伐。人才培养,培训先行,大力培训员工,构建企业人才培养增值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尊重和重视高技能人才,在学习深造、工作安排、薪酬待遇上实行重点倾斜,激发他们开展创造性劳动,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形成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平台。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人本理念,关注民生,从劳动布局、调度指挥、生产组织、工序衔接、劳力分配、薪酬分配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创建职工安全生产、社会福利保障新机制,协调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和提供长期稳定的生活生存保障,着力打造安全工程和“民心工程”。
(六)优化产业布局,突出水泥工业发展优势。
根据河南省各市的市场需求、资源分布、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全省水泥工业分为豫北、豫西、豫中、豫南、豫北五大地区,以期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推动水泥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进一步发挥我省水泥工业的整体优势。[Page]
1、豫北地区:新乡、焦作、安阳、鹤壁、濮阳
2010年豫北地区共有27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2352.9万吨,2011-2012年将有7条日产5000吨、1条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1162.5万吨,2012年淘汰9条日产1000吨以下生产线,熟料产能减少306.9万吨。到2012年豫北地区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3208.5万吨,折合水泥4936万吨,而预测豫北地区的水泥最大需求量为3477万吨,水泥产能过剩1459万吨,因此豫北地区"十二五,,期间应停建任何新生产线。
安阳是我省的北大门,易受外省水泥的冲击,水泥市场竞争环境较为恶劣,支持天瑞水泥、中联水泥、同力水泥在本地区进行兼并重组,形成区域优势,控制区域内的水泥消费,合理安排销售半径,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
2、豫中地区: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
2010年豫中地区共有2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2765.2万吨,2011-2012年将有4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620万吨,2012年淘汰5条日产1000吨以下生产线,熟料产能减少176.7万吨。到2012年豫中地区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3208.5万吨,折合水泥4936万吨;而预测豫中地区的水泥最大需求量为4079万吨,水泥产能过剩857万吨。豫中地区"十二五期间应停建任何生产线。
支持天瑞水泥、中联水泥进行兼并重组,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豫西地区:洛阳、三门峡、济源
20lO年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共有7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930万吨,2011~2012年将有3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熟料产能465万吨,2012年淘汰2条日产1000吨生产线,熟料产能减少62万吨。到2012年豫西地区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1333万吨,折合水泥2050万吨,预测豫西地区的水泥最大需求量为2314万吨,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由于郑州市的生产线均在郑州以西,特别是登封市的4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距洛阳市的路程比郑州市还近,大部分水泥销往洛阳;同时平顶山汝州市的部分水泥也进入洛阳,使豫西地区的发展空间比预测小的多,豫西地区也不宜再新建生产线。
支持同力水泥、中联水泥在豫西地区进行兼并重组,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销售优势,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豫南地区:南阳、驻马店、信阳
2010年南阳市共有11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1100.5万吨,2012年淘汰2条日产1000吨以下生产线,熟料产能减少77.5万吨。到2012年南阳市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1178万吨,折合水泥1812万吨;而预测南阳市的水泥最大需求量为1208万吨,水泥产能过剩604万吨,形势十分严峻。
“十二五”期问应停建任何新生产线。
中联水泥在南阳地区占用53%的市场份额,是本地区的领头羊,应肩负起兼并重组的责任,对南阳泰隆、南阳天泰、方城宛北进行整合,形成区域优势,控制区域内的水泥消费,合理安排销售半径,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010年驻马店、信阳二市共有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496万吨,2011年将有1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水泥熟料产能155万吨,2012年淘汰1条日产1000吨生产线,熟料产能减少3l万吨。届时驻马店、信阳二市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620万吨,折合水泥953.8万吨。而预测两市的水泥最大需求量为1478万吨,但由于当地工业发展滞后,在提高设备运转率释放产能后,尚可消化南阳市场部分过剩产能。
支持中联水泥、同力水泥、天瑞水泥在豫南地区进行兼并重组,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销售优势,从而形成有序的竞争。并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新增水泥熟料产能。
5、豫东地区:开封、商丘、周口
豫东地区因无石灰石资源,没有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主要以水泥粉磨站为主。主要是新乡、郑州、许昌、驻马店等地的水泥或熟料销往豫东地区,预测豫东地区水泥最大消费量为1884万吨。豫中、豫北、豫南地区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除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同时,尚有适当余量支援豫东地区市场的需求,这对平衡三个地区过剩生产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六、主要措施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泥工业的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认真研究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措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利用财税、投资、信贷、法规等手段,统筹做好各项政策措施衔接落实,促进我省水泥行业健康发展。
(一)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弓l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结合水泥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强化环保、能耗和电价、水价等制约手段,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二)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快行业兼并重组进程。
探索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途径和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根据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兼并重组的意见,研究制定行业联合重组规划,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战略引进或鼓励省内三大水泥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以及股份制等形式组成利益集团,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促进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市场与资源的合理配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增加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稳步落实减排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在2015年以前,大幅度减少单位GDP能耗的战略目标,以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重点,出台税收和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水泥行业投资城市垃圾、污泥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制定我省水泥行业节能减排 专项规划,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实现碳、硫、氮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将减排目标细化和落实到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我省水泥行业"十二五"期间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四)强化行业标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从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节能减排、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
在“十二五”期间出台河南省地方水泥质量管理规程,努力提高水泥质量,限制32.5级通用水泥的产量,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生产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实施定期公布、动态管理。依法加强对生产企业和市场流通领域水泥质量的监督,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和不合格的产品,加大处罚力度,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生产的查处,坚决取缔无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创新研发以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先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社会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产业整合,推动结构调整工作。
(六)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信息联合发布制度,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产业预警等信息交流,为企业经营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