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施工方或许通过改变辅料来降低成本
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提速,其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旗胜家园,用手指轻轻一戳墙壁,灰土便纷纷落下,“墙脆脆”现象严重广渠家园四栋塔楼均存在漏水情况,“屋漏漏”问题涉及三五百户业主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500多住户遭遇了墙皮起砂脱落的问题北京大兴旧宫的明悦湾因质量问题被责令拆除重建北京翠成馨园部分住户的外墙面出现了开裂、脱落的现象……这些都是曾经公开被曝光的保障房质量个案。
“时间紧、任务重、利润低是保障房问题频出的三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某国企开发商一位姓马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单位今年的地产项目全是保障房,由于政府要求的工期比较短,很多保障房大多是领导直接指着一块地,立马制定破土动工的日期,“好多已经开工的保障房均是顶风作案,其实没有任何的审批手续,大都是一边建一边审批。”
没有手续就没有监管,一个缺失监管的项目,质量当然难以得到保障。
质量堪忧
在此次保障房的建设中,国企开发商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利润低的三大问题,他们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无奈。
“政府给我们规定的建安成本是1825元/每平米,售价是7000元/每平米左右。”马工程师告诉本报记者,从近几个月的市场行情来看,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涨得非常厉害。粗略计算,光是建安成本这块,就已高达2600元/每平米左右,如果加上小区配套的市政建设,每平米的成本就已经将近4000元。据他透露,其单位今年的建筑任务是100多万平米,全年亏损已成定局。
时间紧、任务重、利润低,致使保障房建设进入了一个困境。但马工程师坦言,这些绝不是保障房出现质量问题的必然因素,其关键在于施工方。“无论你的成本多高或者多低,施工方都会为了加大自身的利润空间而极力压低成本,偷工减料的行为非常普遍。”他说。
肖征,从事地产行业十余年,对于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成本驾轻就熟。他告诉本报记者,施工方即便想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也大都不敢改变开发商的主体设计,比如开发商规定支撑大楼柱子的主筋是多粗就是多粗,是什么型号就是什么型号,但施工方有可能通过改变辅料来降低成本,比如把直径为16mm的盘条换成12mm外墙原本规定贴砖他改为刷涂料窗户应该是铝合金材质但他给改装成了塑钢更换水泥的型号或者改变沙石和水泥之间的配比等等。
这种偷工减料导致的最终结果,轻则影响业主的居住环境和舒适度,重则改变房体的抗震级别。据记者了解,保障房的抗震级别跟普通商品房一样,均要求能抵抗八级地震。
“偷工减料导致保障房质量堪忧仅是这个问题的表象,如果不杜绝层层外包的行为,不光是保障房的质量无法保障,商品房的命运同样如此。”张先生原是某国企建筑单位的员工,2005年跳出国企独立门户成为了一名“包工头”.
“我挣钱靠的不是施工,而是外包。”这位包工头毫不避讳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名下有一家注册公司,专门用于从建筑公司手中拿项目和签合同之用。拿到项目之后,他留下资金总额的2%-3%后向外分包。“一个项目被层层外包三四次绝对不算新鲜,我遇到过一个项目,被倒手整整20次。”他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层层外包使得保障房建设的管理非常混乱,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张先生告诉记者,项目被层层外包后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局面就很难控制,并且很难找到责任主体,甚至去法院诉讼都找不到申诉主体。
管理空白是主因
“偷工减料、层层外包仅是导致保障房质量问题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出现质量问题的关键还是监管不到位。”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无奈地说,那么多保障房出现了质量问题,最多就是罚点款。
据记者了解,在西方的很多国家,房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承建公司定会出局,而在中国,出现了那么多“脆脆”、“歪歪”的豆腐渣工程,但却从未听到过哪家开发商因此被取消资质。
“其实,对于房屋质量的要求,国家和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和标准,但是否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根本没有人监管。”肖征告诉记者,他承接了那么多项目,包括去年刚刚完工的一处保障房项目,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或者监理往往会把质量要求打印出来交给他们,然后就坐在空调屋里或者玩电脑,或者看报纸,一天到晚要是不吃饭连楼都不下。
“十几年前,我做监理的时候,单位要求我们每天对施工现场巡视四趟。首先,早上上班时必须先沿着楼转一圈,所有工人干什么活都要做一个统计。然后对于进场的原材料严把检验关,并做抽检试验。之后,午饭之前看工人的进度并记录。最后就是下午和下班两个时间段的巡视,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监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单位都是一个监理跑好几个项目。
据记者了解,一个10万-20万平米的工程至少应配备土建、砖工、水电三名监理,甚至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监理还应配备一至两名的助手。
“保障房建设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只有将这种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制层面,有人付出代价才能控制。”董藩强调。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获悉,北京已于近期着手实行了保障房第三方检测制度的试点。也就是在保障房结构工程完工后,由政府主导,从社会上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和抽查,如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间距等。这是在建设、施工、设计和监理等进行验收后,再由独立于开发、建设单位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检测。对于不能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的保障房项目,将不予竣工验收。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