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不能脱离传统

新华网 · 2010-06-22 00:00

  中国人最近在思考如何从“世界工厂”转化成“世界设计室”,这真是一个宏大的问题。我赞赏这样的努力,但无法预测具体实现的日期。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但中国设计要在整体上达到一个让外国人心悦诚服的世界一流水平,尚需时日。这不是对中国设计师能力的蔑视,而是对中国式创新路径的担忧。中国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从设计技巧、能力来讲已经不逊于世界一流水平。然而,就我在中国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式的创新有一种有意无意地撕裂历史记忆的怪癖--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如果脱离了对历史的记忆,那么它的存在只是某种建筑图纸的“复制”,算不上真正的创新。

  以意大利同行来说,我们的设计师名声在外,不是因为我们萄萄酒喝得比中国人多,而是我们更注重自己的历史记忆,更注重用新技术、新方式保留我们对历史的记忆。意大利的现代建筑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在米兰我们也设计了最高的太阳能电池板做幕墙的大厦,但我们的设计永远不会放弃传统和历史。正式这种对历史记忆的珍借与保留,让意大利的设计永远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味道。

  中国与意大利一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任何外国人都被中国的园林建筑折服,也为北京的胡同所着迷。不过,滑稽的是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地标式建筑却没受到老百姓的赏识。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设计都忽视了中国的传统,忽视了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这种生搬硬套的设计不是值得推崇的浏新。少数国家的历史短暂,他们的建筑技术创新如果简单通过增加几个楼层而主体设计不变来实现,那么这样的“复制与粘贴”,其实就是对有传统的国家和城市历史记忆的侵略。

  此外,有几个最直接的误区或许值得中国朋友再思考一下。首先,玻璃幕墙比混凝土墙壁节能吗?以玻璃幕墙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式高楼大厦的段计似乎成了繁荣的信条,但从建筑成本来考虑,玻璃幕墙的成本远远高于水泥混凝土的传统墙壁,而且玻璃幕墙很难隔热,需要耗费大量电力通过室内中央空调来制冷调节,这无疑增加了建筑物的长期管理成本。从中国面临的能源压力来看,中国大城市不断崛起的玻璃幕墙

  建筑只是跟随了一些能源充足国家的时髦,并不经济实用。

  其次,从家上班应当需要一个小时吗?对于大部分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上班族而言,一个小时的的上班路程是很正常的,有人说美国人开车从郊区到市中心上班也要一个小时。不过,这样的想法其实是违背常识的,最好的住所其实就是离你办公室15至20分钟路程的地方。美国人块头很大,而且美国不是能源紧缺型国家,因此美国模式在一开始就有特定的局限。相比之下,欧洲人不习惯在一个非常巨大的城市上下班,我们更注重在中小型城市中工作和生活。

  如今,美国的城市规划也在朝着人口更加集中的节能型方向调整。我以为,改善中国中小城市的规划与面貌,在那里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商业机会,让人们的生活舒适,这才是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任何创新与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的。创新、质量与职业文化,是当代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态度的基本原则。开发商、项目设计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最终的消费者都需要明白,创新设计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人们的利益,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非自我的肯定与少数几个人的风格喜好。

作者:【意大利】 马西莫· 罗依 意大利波捷特建筑设计公司总裁与设计师

魏莱采访整理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