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全国墙体标委会08年工作报告

2009-02-27 00:0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标委会成立后的第二次全体工作会议,也是在我们的标准化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2005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4%,人均仅1700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我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时期,要善于在危机中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对于我们标委会来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线,落实各项标准化工作和标委会建设工作。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标委会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建材联合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对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体系进行了梳理,对一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归口,明确了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体系框架及工作重点,完成了3项板材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特别是3项板材国家标准的完成,填补了墙体材料标准体系中板材系列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体系。在标委会工作体系建设中,完成了3个标准化工作组的组建成立、1个分技术委员会和1个标准化工作组的组建申报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标委会的工作体系。同时,调整和增补了标委会委员,完成了《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汇编》的编辑出版。
   
  目前,几十项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项目以及部分超龄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及立项建议申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同时,标委会受国家标准主管部门委托,承担起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专业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经济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建筑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技术政策,标委会在积极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国家标准,同时,也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墙体屋面和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这些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准入提供规范,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和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我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对标准化工作不仅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标委会经过几年的努力,标准制修订工作和标准化管理落后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仍不够及时,一些标准的制修订由于相关科研工作基础薄弱,难以推进,例如能效基础标准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标准执行不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标委会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首先是标准体系建设,我们虽然已完成了3个标准化工作组的组建成立工作,1个分技术委员会和板材工作组的组建申报工作,但体系建设还远没有结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质检机构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道路用建筑材料生产和应用中存在问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的标准化体系,积极发展新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组建设,例如节能及环保工作组。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和贯彻实施的主体。同时,要加强标委会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建设,做好网站与会刊的建设工作。关于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在此强调几点:   

  1.以满足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

  目前,我国建筑物的使用能耗已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30%,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建筑、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建筑围护结构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高性能保温隔热墙体屋面材料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规与政策,特别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建材工业“十五"规划》。建设部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等国家标准及规范,对墙体屋面节能建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精神,通过标准化工作,推进自主创新工作,保障和促进资源优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以满足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需要为导向,大力推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加快发展节能型墙体、屋面建筑材料。

[Page]
  2.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标准制修订工作

  目前,发达国家不但从产品上提高其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已经开始要求建筑承包商提供产品能耗证书,以及所有耗能的相关数据及标准规定,其中包括制造耗能以及使用可回收的能量。特别是对能源的综合和梯级利用,受到重视。例如从烟气中回收热量,用来加热工厂外部较低温度的地方,从干燥室回收热量加热厂房及料库原料等;此外,德国和瑞士还开发了从设备上进行能量回收利用的系统,如从窑车上回收热量用来干燥等。还有一些发达国家要查验产品的“出身”,确认生产过程中有没有污染环境等。从这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对进口产品构成了绿色壁垒,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要紧密配合国家发布的各项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积极研究制定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业的能耗标准和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对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主要耗能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效标准。及时修订和制定产品的能效标准。我们要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我们的标准制定中强化能源综合利用的指标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能耗,进一步强化企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

  我们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订产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推广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除了水泥混凝土外,墙体、屋面及道路建筑材料的生产可以大量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建筑垃圾以及江河湖海的污泥、尾矿、冶炼渣、油页岩渣、磷矿渣、凝灰岩和赤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在许多地区,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墙体屋面及道路材料已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一边利废,一边大量排污。例如,有些企业大量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其S02的排放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允许排放量的10倍,某些利用其它废料制砖的企业HF的排放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允许排放量的40倍。这种情况或多或少与目前缺乏相关标准和规定有关。目前,我国只有一个《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砖瓦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测定标准急需建立。今后围绕推广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做好相关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将十分繁重。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完善和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要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做好标准制定中的研究开发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技术进步、国际接轨的原则,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解决中国特色问题,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国际标准。我们要把标准制定工作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和前瞻性,配合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满足建筑业不断提高的发展需求。

  4.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突破重点难点,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当前建筑节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对墙体屋面和道路材料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抓住难点重点,努力加快解决一批重大标准问题。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要集中在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满足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需求方面,加快完善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体系。加快完成一批节能产品标准、能效利用标准、能耗定额标准、窑炉验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以及材料性能和质量检测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等;在推进墙体材料革新,限制毁田烧砖,大量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发展高性能建筑节能墙体屋面材料,建设生态环保型材料产业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同志们,当前我们处在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危机和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努力解决一些我们多年来想做而未能做或未能做好的工作。在座的各位委员肩负着重大使命。我希望我们的委员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责任、有作有为,共克时艰,充分发挥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推进作用,把我们的标委会建设成为促进国家和行业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不辜负历史的重托。

  最后,谢谢大家对标委会的支持与帮助,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牛年事业大成!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