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冷再生技术在公路大修中的应用

2008-11-19 00:00

  省道S302葛嘴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为河南省一条重要的干线公路,在30年里共进行数次大规模维修。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剧增,原来的路面不堪重负, 出现松散、坑槽、“痈包”、泛油等严重的路面病害,严重影响交通的安全、畅顺。为破解这一难题,安阳公路局于2006年7月对安阳境内黄野庄至汤阴段进行了大修。工程全长40km,路面宽12m.设计采用3em沥青混凝土+4cm沥青混凝土+20em 冷再生混合料基层。此次路面大修打破传统筑路方式,引进冷再生新技术。取得了成功。

1基层现场冷再生技术原理

  冷再生技术是采用一次性粉碎法,将路面混合料在原路面上就地铣刨、翻挖、破碎,再掺人一定数量、符合标准的再生剂、水泥、水(或加入乳化沥青)和骨料,按设定的厚度,用冷再生机进行处理后,经整形、碾压和后期养生,使其达到设计路基结构层技术要求的一种施工工艺。国外应用实践证明,基层再生技术是公路建设和养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节约资源。基层冷再生技术能最大限度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节省大量砂石料,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每一条投入运营进入养护维修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都是一个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基地。

  2)保护环境。旧沥青路面冷再生基层技术通过重复利用旧沥青混合料,防止路面废料对弃料点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林地和耕地,维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交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迫在眉睫

2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

  现场冷再生施工工艺与选用的冷再生机有很大关系,在本工程中采用的是德国维地根公司的WR2500型冷再生机。1)现场冷再生基层施工配套机械:维特根WR2500型再生机一台.水车4台,PY180平地机一台,20t轮胎压路机一台,YZ14振动压路机一台,YZ18振动压路机一台,30装载机一台。在本大修工程中冷再生采用预先摊铺水泥;再生机完成旧路材料的铣刨、破碎、新旧材料的拌和:由压路机完成再生层的最终压实成型。

  2)冷再生施工工艺流程:破碎旧路面一YZ14压路机稳压一平地机整平一YZ18压路机振压一摊铺水泥一冷再生机加水拌和一YZ14压路机稳压一平地机整平一YZ18压路机振压一20t轮胎压路机碾压一三轮压路机碾压一养生。摊铺水泥采用方格网法,水泥剂量按4%控制,为25t/1000m 。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冷再生层的宽度,确定摆放水泥的行数和间距,划出方格网,人丁摊匀水泥。

  冷再生机对原路面进行旧路材料和水泥充分加水拌和,有关试验人员应立即现场检测含水量,使冷再生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高出1%~2% ,以满足水泥水化作用的需要,同时弥补碾压过程中含水量的损失。拌和时再生机行走速度控制在6m/min。水车在冷再生机前面用水带与之相连并同步进行,为冷再生机加水。水车与冷再生机连接拆卸与安装选在每一施T段起点进行。

  冷再生混合料拌和均匀后,用YZ14振动压路机排压一遍,速度控制在3km/h。排压过程中若发现含水量不均匀或不平处,应将补料连同其下层混合料一起翻松10em,刮平后再压实,经过排压之后,用平地机按设计高程整平至符合设计标准。

  3)碾压组合:碾压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先用YZ14振动压路机稳压一遍,YZ18振动压路机压四到五遍,三轮压路机静压两遍,20t胎压路机压两遍。碾压时注意错轴宽度,并由路边向路中心依次碾压,终压之后;冷再生层应平整光滑,表面有水浆渗出,注意终压完成时间不能超过水泥终凝时间。碾压完成后灌砂法测定压实度,保证密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4)施工时间控制:试验段施工过程中冷再生机平均速变为6m/min。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无故停机时间和刮平时间,确保总体上每一段落施工时间在4.5小时以内。

  5)养生:碾压成形4小时后(视气温情况),可以用潮湿的帆布和其他合适的潮湿材料覆盖。在整个养生期间,都应保持覆盖材料处于潮湿状态。也可用水车在冷再生层上直接淋水养护。在7天内禁止放行交通,全天候养生,始终保持表面湿润

3基层现场冷再生技术效益分析

  这次省道S302葛嘴线安阳境内黄野庄至汤阴段大修工程施工中,由于使用了现场冷再生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完全利用废旧材料,有效节约了开采砂石料等自然资源和废弃旧料占用的大量土地资源:二是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工期,比计划提前20余天通车;三是降低了施工成本,经测算每平方米降低成本7~8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冷再生新技术的采用,填补了安阳市公路建设史上的空白,为大规模旧路更新改造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原作者: 刘立峰 秦文广 李志宏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9: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