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型墙体材料将淘汰秦砖汉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以实心粘土砖为代表的“秦砖汉瓦”这一历史功臣,将退出城市建设的舞台。根据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全省17个地市从今年7月1日起禁止建筑工程使用实心粘土砖等粘土类墙体材料。
为什么要淘汰“秦砖汉瓦”?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弊何在?前景怎样?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市墙改办,访问了一些专家学者,采访了一些新老建材生产企业和一些建筑施工工地。
“秦砖汉瓦”,耗能增排
据池州市墙改办和部分粘土砖生产企业介绍,“红砖”砖厂利润低,占地庞大,污染严重,一块质量较好的成品红砖,利润不超过2分钱;一个年产量2000万块的砖厂,年利润仅20万元左右,但却要占用30多亩土地。在“禁实”之前,仅市区建筑需要的3亿块红砖,我市每年就要占用大约3000余亩的土地资源,同时在制作红砖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排放的气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和构成“酸雨”的三氧化硫;但如果这些粘土砖全部改为新型墙材,每年可节约600亩耕地、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万吨,还可利用废渣12万吨。“节约600亩耕地,相当于解决了400人的口粮。”
池州市墙改办主任程美红告诉记者:“‘禁实’之举,势在必行。它既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实现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把这件事办好了,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享有‘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好环境;建材、建筑及其他好些行业将由此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禁实”,让墙材“绿”起来
“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逐步淘汰、禁用粘土砖。”本世纪初,池州市即明确了这一方向。然而,以粘土砖作为主要墙材的格局截至去年在我市尚未根本改变,毁田烧砖、破坏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地区因建设步伐的加快,实心粘土砖生产甚至呈增长态势。据业内人士透露,至2005年,池州市规模化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近100家,以落后的土窑、吊窑生产粘土砖的企业还有200多家。
据池州市墙改办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登记在册的有76家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其中贵池39家、东至28家、青阳5家、石台4家。2006年,石台县4家吊丝窑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率先关闭,其他三县区也共关闭、转产24家;2007年,全市共关闭、转产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9家;计划到今年年底,再在全市范围内关闭、转产26家,其余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到2010年底前全部关闭、转产,届时,国家推广发展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轻型结构、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结构、钢结构、承重复合墙体结构、板式结构、页岩模数砖、页岩KP1(承重)多孔砖结构等8种新型建筑体系将得到广泛使用,池州市新型墙材的使用率将大大提高。
传统思维,尚待打破
在淘汰“秦砖汉瓦”、更大范围使用新墙材的进程中,建筑企业领域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些建筑企业因为受到传统建筑材料使用模式的束缚,认为新墙材价格比实心砖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市墙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单位面积的综合造价而言,使用新墙材要比传统墙材价格大约低10%,而且损耗率低,特别是施工的效率可以高50%左右,新建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也将大幅下降。
正因为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本市自实施‘禁实’以来,还有大约88.8万平方米的工程仍在使用粘土砖,其中有59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市墙改办介绍说,随着禁实的不断深入和力度的持续加大,预示着池州城所有建筑将百分之百淘汰实心粘土砖。“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后,建筑工地要是偷偷采用粘土实心砖,工程将不会得到验收,市、县(区)建筑工程备案机关也将不予办理竣工备案。”
可喜的是,在池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多数企业的积极支持下,截至目前,池州市已有16家新墙材生产企业获得省级资质认定,其中部分企业就是由以前的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转产而来,这必将推动池州市“禁实”步伐。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