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综述

2008-04-08 00:00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GDP中有56 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靠建筑业来实现的;全国每年23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占GDP的20%。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的房屋施工面积已超过6.5亿m2,但随之而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与日俱增[1]。随着城市改造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建筑垃圾产生量将逐渐增多,如何加以处理和利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是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1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t。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2]。

  我国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这是从我国国情和现有技术条件考虑,在现阶段采取的一种限制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和排放的有效措施,但应该看到这种收费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堵住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源头。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耗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0年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去化处理率不低于60%。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图1为自然资源与材料再生利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每年产生城市垃圾8亿t,其中建筑垃圾3.25亿t,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经过分拣、加工进行转化,再生利用的约占70%,其余30%的建筑垃圾“填埋”(利用)在需要的地方。从广义上说,美国的建筑垃圾100%得到综合利用。新加坡2006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0万t,日均产生量约为1600t,98%的建筑垃圾都得到了处理,其中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

  一、建筑垃圾的分类

  按照建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分为:(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上和深层上,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3)旧建筑物拆除: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4)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按照能否再生利用又分为:(1)可直接利用的材料;(2)可作为再生材料或可用于回收的材料;(3)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建筑垃圾的种类与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及其要求、建筑材料生产供应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消费水平以及与它们在建筑过程中及拆除后废弃物的组成不同有关。我国建筑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1)1949年以前,农村建筑以土坯、木排架、草屋面为主少数用砖做墙、瓦做屋面,简单的木门窗;城镇建筑以烧结黏土青砖、木排架、烧结黏土青瓦为主,砌筑材料多半为石灰膏浆或石灰黄土泥浆;仅有少数大城市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用一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2)1949年-1985年,开展了大规模工业项目建设,改造、发展城市,以工厂建设为主;城镇居住及办公建筑受当时经济水平及建筑生产水平所限,建筑多为多层混合结构;该时期以烧结黏土砖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组合的混合结构为主;屋面由瓦转为预制混凝土空心楼板,以沥青油毡防水;门窗以木门窗为主转为木门窗、钢门窗并重;砌筑抹面以水泥砂浆、水泥石灰砂浆为主,在中小城镇及农村仍有不少使用石灰

  二、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当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全国大多数城市对每年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至今没有专业的回收机构;全国每年产生的4000多万t建筑垃圾,需几万人去分拣,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人待遇低,专业分拣的人员又很少,所以大多数可以回收的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设备落后。垃圾处理多采用简单填埋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然而有些城市仍然不做任何处理,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峻;(4)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法规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境意识不高;(5)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是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

  由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不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主要表现为:(1)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土地被占用面积也逐渐加大,大多数垃圾以露天堆放为主,经长期日晒雨淋后,垃圾中有害物质通过垃圾渗滤进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土壤的污染;(2)影响空气质量;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有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发出了恶臭气味,同时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飘散,造成空气的环境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物质,造成了空气污染;(3)对水域的影响;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因发酵和雨水的冲淋以及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产生的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4)破坏市容、恶化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无序,甚至侵占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恶化了城市环境卫生,与城市的美化与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影响了城市的形象。(5)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城市对建筑垃圾堆放未制定有效合理的方案,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比如建筑垃圾的崩塌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会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三、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随着城镇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类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逐渐增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垃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消除城市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垃圾的数量,使得建筑垃圾的排放在总量上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是搞好建筑垃圾的开发和利用。

  1.建筑垃圾的减量化

  第一,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在目前城市的各个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大多数以民工为主,他们普遍素质较低,施工技术水平也较低,这对现场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工质量,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一些新建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因建筑施工质量返工引起的垃圾量比例较大,而且造成材料浪费。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应用总结出来的办法,把施工质量隐患防范于未然。

  第二,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在施工现场上的许多建筑垃圾,如果施工人员注意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产生量,例如落地灰、多余的砂浆、混凝土、三分头砖等,在施工中做到工完场清,多余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节约费用。

  第三,推广新的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现在有很多建筑的结构是现场浇筑的,但精度常常不够,达不到横平竖直的要求,结果在粉刷之前还要对局部构件做凿除和修补处理;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

  第四,优化建筑设计。我国存在许多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这种工程即使质量不成问题,也必然会造成更多的建筑垃圾。在减少建筑垃圾方面,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建筑物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采用可以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选用少产生建筑垃圾的建材和再生建材;应考虑到建筑物将来维修和改造时便于进行,且建筑垃圾较少;应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建筑材料和构件的再生问题。

  2.建筑垃圾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在旧城改造中所拆除的建筑主要是1949年前后的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物主要为烧结实心黏土砖、黏土瓦、砌筑及抹灰用水泥砂浆、混凝土、钢筋、铸铁管、木门窗、钢门窗、沥青油毡、陶瓷卫生洁具、瓷砖、玻璃等,其量大、品种少而较单一,相对较好处理。1985年以后的建筑一般比较新,特别是 1995年以后的建筑远未到其使用寿命,除腾地及特殊需要外一般不会拆除仅在建造过程中产生一些下脚废料,不存在因拆除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建筑垃圾主要是 1949年以前的建筑及1985年以前的部分建筑拆除所产生的垃圾及目前新建建筑开挖基坑、边坡所产生的土、石及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下脚料。

  建筑垃圾中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再生骨料组份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水泥砂浆,致使再生骨料孔隙率高、吸水性大、强度低。这些都将导致所配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差,混凝土收缩值、徐变值增大,抗压强度偏低,限制了该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建设工程中的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弄成碎屑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废金属、钢料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废陶瓷洁具、瓷砖经破碎筛分、配料压制成型生产烧结地砖或透水地砖;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或微晶玻璃厂做生产原料;废油毡填埋处理;基坑土及边坡土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国内外已不乏先例。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约40万m2,利用建筑垃圾 500万m2。该市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再如上海市虹口区广粤路,10年前就利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堆起了一座“靶子山”,如今人造假山上绿树成荫,一点“垃圾”的影子都看不到[4]。

  (1)生产环保型砖块

  实心粘土砖仍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生产这种砖需要不断毁田取土,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粘土砖的烧制不仅耗煤量大,而且排出的烟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事实上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可制成渣土砖;利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新鲜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利用废旧水泥、砖、石、沙、玻璃等经过配制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广场砖和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其产品与粘土砖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压性能强、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

  (2)用于夯扩桩

  利用建筑垃圾如平房改造下来的碎砖烂瓦、废钢渣、矿渣砖、碎石、石子等废物材料为填料,采用特殊工艺和专利施工机具,形成夯扩超短异型桩,是针对软弱地基和松散地基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

  近些年来,河北工专新兴科技服务总公司开发成功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该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0 %左右。

  (3)加工成再生骨料

  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块、废砖石、砂浆、渣土经破碎筛分和粉磨等一定的工序后都是作为再生骨料的材料来源废混凝土块经破碎筛分得到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可作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飞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细骨料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若将磨细的细骨料作为再生混凝土添加料可取代10%~30%水泥和30%的砂子;废旧沥青混凝土块的再生骨料可铺在下层做垫层,也可部分掺入到新的沥青混凝土中利用;对湿润的砂浆混凝土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水泥浆、石子和砂进行回收;碎砖块可作为粗骨料搅拌混凝土,可作为地基处理;地坪垫层的材料,若将磨细的废砖粉利用硅酸盐熟料激发,经磨细免烧可制成砌筑水泥;渣土可用于绿化、回填还耕和造景用土等。

  我国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开发研究晚于工业发达国家,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综合各国生产装置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当前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图4的连续生产流程[5]。

  该再生骨料生产流程中一级筛分后产生的初加工再生骨料可用于普通混凝土,再经加温、二级破碎、二级筛分后获得的高品质再生骨料可用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这是因为加温到300℃左右后包裹在天然岩石骨料外的水泥石粘结较差的部分,或在一级破碎中天然骨料外己带有损伤裂纹的水泥石,在二级转筒式或球磨式碾压中都会脱离剥落,剩下的粗骨料的强度相当于提高了。但加温、二级碾磨、二级筛分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若进一步将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处理,可得更高品质的再生骨料。另外本工艺设计将再生骨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0.15mm的微细粉料经过球磨成水泥细度,作水泥混凝土的矿物掺和料,从而使建筑垃圾能百分之百转化为再生资源,避免了二次污染。

  1990年7月,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市中心的“华亭”和“霍兰”两项工程的7幢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3万m2,均为剪力墙或框剪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将结构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并把有用的废渣碎块粉碎后,与标准砂按1∶1的比例拌合作为细骨料,用于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砂浆强度可达5MPa以上。共计回收利用建筑废渣480t,节约砂子材料费1.44万元和垃圾清运费3360元,扣除粉碎设备等购置费,净收益1.24余万元。

  1992年6月,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万m2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t,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达3万多m2,节约资金3.5万余元。

  据该公司对综合利用建筑废渣的经济效益统计分析,若按每施工1万m2建筑产生500t建筑废渣计算,如果综合利用则可为企业创直接经济效益2万余元;如果将其外运,仅清运费就需多支出1万余元。通过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这两家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还促进了施工现场的文明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施工现场只需配置1台或数台粉碎机,即可将建筑垃圾中的废渣就地使用完,大大减轻了外运负担[6]。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垃圾的利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要能真正有效地利用还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1)组织问题。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处理就有个组织协调问题,如建筑垃圾怎么搜集?由谁组织搜集?堆存到哪里?堆存用地由谁解决?由谁提供?建筑垃圾利用工作由谁来牵头?由谁来组织协调?

  (2)处理问题。原状的建筑垃圾一般来说无法直接利用,必须进行分拣、分类堆存、分类处理方能利用。用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须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用水清洗是将在破碎筛分过程中附着在颗粒表面的浮尘、泥土用水洗干净,保证所配混凝土的性能。

  (3)环境问题。目前建筑垃圾还无法全部利用,只能利用其中一部分,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部分怎样处置仍是一个问题需慎重研究,如果处置不当,不能利用而扔下的一部分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经济问题。建筑垃圾废料本身已无价值,只有经过加工利用处理才能产生新的价值。垃圾的搜集、运输、堆存、分拣、破碎、筛分等都需要投入资金,除金属、木制品、拆除后经过清理的砖通过废品回收利用取得一些回报以外,对于用废砖、废混凝土加工的骨料及配制的低标准混凝土及其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等其附加值都很低,而制造成本一般要高于用新的天然原料制造的产品,其附加值一般低于各道处理所花的费用之和,常常使利用者无利可图,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的不同环节上给予经济补助使利用者有利可图。

  (5)政策问题。目前促进建筑垃圾利用的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利用工作?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促进建筑垃圾利用?已有的政策怎样落实?由哪一个部门组织协调?怎样解决堆存用地?经济上如何扶持?政策法规上如何引导?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综上所述,建筑垃圾利用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几个利用技术问题,要按系统工程的思路系统地解决问题。目前人们热衷的仅在技术层面上,而未涉及政策层面,更没有认真的研究解决经济、市场层面的问题。建筑垃圾的利用是一项长期的、艰苦仔细的工作,既要更多的热心人关注它又要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关心并大力支持,尤其要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解决和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