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化住宅生产有望出台地方规范

2007-12-21 00:00

  住宅产业化可以是先PC,然后全装修,之后再将节能环保的技术整合起来 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预计在半年之后,上海市将出台产业化的建筑工程规范。”上海建工旗下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二建”)总工程师邓文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该公司与万科合作的新里程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其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建筑规范也同期得到认可。而这一建造规范可能将作为上海市相关规范的样本。

  为了加快这一新型施工工艺在国内的快速推广,上海二建与上海万科携手创办了“预制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培训中心”,会同万科已经成立的“住宅研发中心”,两家希望能够做成住宅工厂化的产业链,并加快这项新技术在全国的推广。

  地方规范有望出台

  之前,上海二建与上海万科合作建成了国内首批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即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这是国内首批工业化住宅。此次作为尝试的新里程的两栋高层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左右。其中,20号楼共14层,建筑总高度42.5米;21号楼共11层,建筑总高度33.7米。

  所谓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就是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下称“PC”)。这也是一项将建筑构件进行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尝试。

  根据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以及相关合作机构估算出的数据:工厂化制造相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节水节电均达到30%;同时,由于这种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起码可以降低约20%施工能耗和60%用水量,以及减少80%木材损耗、施工垃圾以及装修垃圾。由于施工现场的有序,可以使得门窗和墙体间的密闭性很好,从而带来住宅使用过程中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效率的提高,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将大大增加。

  从工业化住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工业化住宅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上海二建提供的资料:香港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在住宅建筑中PC率(预制构件占钢筋混凝土用量的体积百分比)已由最初的17%逐步增加到30%,个别试验项目达到65%;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工地上,85%以上的混凝土制品为预制;日本集合住宅项目PC率已经达到85%以上。

  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已经由政府开始逐步推行。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1998年建设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建设部和七部委一同起草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纲领性文件。

  但是在国内的很多地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可以用于整个住宅产业化的具体实施推广。其中牵扯到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而PC构件,是以构件加工单位工厂化制作而形成的成品混凝土构件。在当今国际建筑领域,PC项目的运用形式各国和各地区均有所不同,在国内尚属开发研究阶段。

  “此次验收成功,代表我们的建筑规范获得了政府的许可。作为企业的建筑规范,可以试运行,但是最终的规范,还要等待地方政府去出台。”邓文龙称。

  邓文龙介绍说,类似的技术,之前国内只是在工业厂房的建造中使用,但是还从来没有运用在住宅建造过程中。此次新里程在国内也是首次尝试。而产业化住宅楼的建造成功,将进一步完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行业标准,并推进产业化进程。

  “上海市的规范仍在起草阶段,如果制定完成,就意味着其他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公司也可以进行相关尝试。”邓文龙称。而上海万科也是上海建工进行产业化住宅尝试的唯一合作伙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建委、上海市房地局以及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等相关政府管理机构正在着手制定地方规范。相关规范预计将在半年之内出台。如果可能,上海建工和上海万科的此次实践成果,将成为地方规范的重要依据。

  工厂化有望打造产业链

  “产业化流水预制构件工业化程度高,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一次性投入后可重复使用,耗材少,现场装配和连接使得劳动力资源投入相对减少。”邓文龙称,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直接缓解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在今后可能是产业化在成本控制中所具有的优势。

  “现在看来,工厂化生产使得生产成本比传统生产方式高出20%到30%,随着产业化生产的规模扩大,成本会相应降低,但是现在还很难估算出最终成本减少的幅度。同时,还应该算上每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因为每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高低不同,上升幅度也不一样。”邓文龙说。

[Page]

  根据上海万科董事长刘爱明透露,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发出邀约,希望万科在苏州工业园区也进行住宅产业化的尝试。而在邓文龙看来,目前长三角地区住宅产业化的基础较好,推广起来也相对容易。同时,这些地区的人力成本上升的趋势也不可忽视。

  为了加快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推广,上海建工和上海万科正在合作进行产业链的打造。

  其中,上海二建主要是致力于提高施工质量。为此,该公司组成了科技攻关小组,形成一整套高精度模板制作、钢筋和混凝土成型、预埋件的留设和定位以及构件起吊和堆放等环节的施工方案。在顺利完成实验样板楼工程后,目前已经申请获准了6项国家级施工技术专利和2项国家施工工法。

  同时,上海二建和上海万科联办“预制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培训中心”,以此为住宅产业化参与人员全面提供施工专业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一期培训班有80名学员,基本都从一线的工作人员中挑选产生。

  “我们将把这个培训班一直办下去,进行一期一期的培训,并同时对外开放,为一些希望尝试产业化生产的开发机构或者工程设计机构提供培训服务。”邓文龙表示。

  对于培训机构的设立,刘爱明评价这“意味着万科与建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已经开始,并逐步深入”。

  “实际产业化运作的实施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从2幢楼的销售来看,投入市场一个月已经销售出60%。”刘爱明称。之前,一直有说法称万科的产业化尝试“激进”、“冒进”,外界对于万科是否可以在住宅产业化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能否获得客户认同等方面都有所质疑。

  “先是PC,然后是全装修,之后再将节能环保的技术整合起来。”刘爱明对本报记者称。根据该公司目前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设想:2007年推出的预制装配式住宅楼将占市场比例的35%,2008年将达到60%,而到2009年则可能达到80%。目前,在上海浦东三林已经有20幢、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楼工程正在施工中。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