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再次成两会热点

2007-03-19 00:00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一开幕,政协委员刘同心就提交了题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慎之又慎》的大会发言,南水北调工程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
 
    南水北调,这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大线路。东线是从长江下游经过京杭 
大运河调水北上,进入天津。中线是从长江的支流汉江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自流北上,到达北京。西线是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的源头地区。目前东线和中线已经开工建设。西线工程则处于艰巨的论证与决策过程中。
 
    包括首都在内的中国北方面临严重缺水危机,在充分考虑了节水措施的情况下,北方的水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需要。中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的战略格局规划,于2002年12月27日付诸实施。
 
西线决策应慎重
 
    刘同心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全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关系到地质、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决策过程中应有两个方面的公开与透明。”
 
    他认为,其一是工程学术界的多学科、不同观点、多学派专业人员,对项目作充分论证评估,达到多数一致的认同;其二就是保证流域人民对调水意义和影响的充分知情。目前阶段应作大量科普宣传,让流域人民知道利弊,达到知情,从而认同支持这个旷古未有的大工程。
 
    刘同心建议,不仅要依靠现代测量技术,还要发扬最踏实的步行勘探精神,踏遍涉及到的每条河流,实测每个湖泊,不惜用大量人力物力,把第一手资料搞得清楚扎实后,再做第二步工作。第二步工作里,也要讨论调与不调、调多少的问题。这中间要考虑到调水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工程与社会的和谐,工程与民族、宗教、文化的和谐等诸多问题。他说:“这个建设在长江源头、地处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工程宏大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慎之又慎。”
 
    刘同心的建议备受关注。无独有偶,早在2006年10月底,3位中国水利和水资源界的泰斗级人物——钱正英院士、潘家铮院士和沈国舫院士向温家宝总理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工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3位院士在《建议》里特别说道:“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启动,西线问题日益引起有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同志对西线方案提出质疑,并提出过各种替代方案的设想。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些意见,初步认为:各方提出的某些意见值得重视,决策宜十分慎重。”
 
    他们表示:“初步认为从全局和长远角度看,西线调水是需要的,但西线工程的难度和投资远较中、东线大,涉及的技术、生态、环境和社会等问题也远较中、东线复杂。”因此,他们建议:“(西线工程)决策宜十分慎重,需要在充分论证比较和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把主要问题基本查清、落实、解决,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尽量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后再启动,才较为稳妥。”
 
    钱正英在之前发表的《水利创新的方向》一文中也指出:“我个人根据近年来各方面的反映,认为对西线方案需要谨慎,建议在充分研究其他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论证比较,再确定实施方案和实施时间。”
 
中线“穿黄”战正酣
 
    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巨型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如何克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黄河河底打隧道,穿过黄河,让长江水从黄河底下“穿黄而过”。穿黄工程担负着把湖北丹江口水库引出的水,通过位于黄河底20余米处的大型隧洞传输到北岸明渠中,经河南、河北引入京津。资料显示:“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处,两条隧洞是工程最重要的建筑物,每条隧洞长3.45公里,隧洞内径7米,深达黄河河床底部35~50米处的沙层中,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显然,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它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
 
    面对穿黄工程的技术问题,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告诉记者,中线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他说:“经过几年来的科技攻关,已开工项目丹江口大坝加高新老混凝土结合,穿黄竖井开挖及二衬混凝土浇筑试验,PCCP管道制作、运输、安装,东线大流量低扬程贯流泵的设计、制造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已取得可喜成果并为工程所利用。关系初步设计标准及规模的重大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科技工作的进展为初步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备受关注的中线向京输水时间表,张基尧说:“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已形成全线建设高潮:西四环暗涵工程(除铁路交叉段外)全线贯通并开始二衬施工;PCCP管道工程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已开始安装;漕河渡槽、惠南庄泵站工程进展顺利。”
 
    据悉,2008年4月,奥运前夕,南水北调工程将具备通水条件,中线将向北京输水。今年,北京将完成PCCP管道安装、西甘池和崇青隧洞、西四环暗涵、团城湖至自来水九厂输水管线4项主体工程,同时完成市内重点配套工程。南水北调建成后,在北京直接供水范围达到3247平方公里;南水北调后将通过与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供水系统的联合调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地表水供水网络,供水范围将扩大到5876平方公里,覆盖了北京平原区面积的90%,受益人口约900万人。
 
生态补偿进行时
 
    2006年11月,驻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组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汉江、丹江水源地保护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汉江和丹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调查发现:汉江、丹江流域的水质情况已不容乐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正成为汉江、丹江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目前汉江、丹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约为1.2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水占91%,由于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水源地的污染程度正日益严重。
 
    政协委员们为此建议,应尽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的5市31个县全部列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采取国家投入和受水区筹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如建立陕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基金,用于水源区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产业,让水源区由于南水北调而利益受损的老百姓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有一个长期、根本的好转。
 
    目前,国家在汉江、丹江水源地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生态补偿机制正在建立。
 
    2007年2月,民盟湖北省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一个集体提案。该提案建议,国家应制定《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法》,并同时编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发展规划》,一是明确调水区的法律地位,使调水区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使调水区的水资源环境、用水条件和生活水平不因南水北调而降低;二是确保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和丹江口水库的水体质量;三是让水源区合理发展生产,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使调水管理有法可依,合理使用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并确保汉江中下游优先用水权落到实处。  
 
原作者: 刘丹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