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建筑节能为何障碍重重

2007/03/13 00:00 来源:

......

  不容置疑,建筑节能推广工作在“十一五”开局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资料表明,我国迄今为止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仍有93%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距节能50%和个别大城市节能65%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建筑节能为何会出现重重障碍?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有些开发商不愿使用节能墙材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尤其外墙是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温效果优劣与否,与使用的墙体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讲,建筑如果要达到节能标准,就必须使用优质非黏土类新型节能墙材。由于非黏土类新型节能墙材市场价格比黏土类传统墙材市场价格高,开发商如果使用,大约要多付出10%的建筑成本。随着建筑成本的增加,房价必然升高,在房价超出人们承受能力时,大量房屋卖不出去,致使开发商无法从中获取利润。因而,有些开发商对使用非黏土类新型节能墙材的热情并不高,这是节能建筑在有些地方推广不开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者望而生畏虽然国家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商品房价格涨幅也有所下降,但远未到位,一些地区的房价绝对值仍然偏高。资料显示,2006 年江苏全省商品房价格仍然呈小幅增长态势,1~9月份商品房价格为3377元/平方米,与2005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为5.7%,按人均住宅3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住房总价款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2倍,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这样看来,涨幅虽然不大,但由于房价基数较大,房价上涨的绝对额对住房消费者购房依然产生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个别开发商尽管在建筑中使用非黏土类新型墙材,却借着节能建筑,肆意抬高房价,使节能建筑的价格大大高于普通建筑,让绝大多数中低收入住房消费者望而生畏。加之住房消费者对节能建筑和住宅舒适度意识的缺失,只关心房价的高低,从而导致住房消费者不愿购买节能住宅。

     设计施工人员技术缺失推广建筑节能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与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国家规范还比较简单,设计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依据不足。一方面,设计人员缺乏建筑节能专业知识,对非黏土类新型墙材的性能认知不到位,仍然用设计使用黏土类传统墙材的方法设计节能建筑;有的设计单位虽然也设计使用非黏土类新型墙材,却不了解当地市场是否有这种墙材,仅仅是应付而已。因此,在施工中不得不多次变更设计图纸,改用其他材料。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缺乏非黏土类新型墙材施工技术,对施工方法不熟悉,施工中仍然沿用黏土类传统墙材的施工经验,对非黏土类新型墙材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造成质量问题,使节能建筑不节能,不仅影响住宅建筑整体性能,影响商品住宅的销售,而且也严重影响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的推广。

     小城镇无法进行节能综合评估2005年7月建设部出台《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各地也纷纷出台建筑节能新举措,有的地区要求县城以上城市新建住宅和民用建筑必须全部达到节能50%的标准,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可参照实施,这样的规定和要求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是对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监管、以及建设单位的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等方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而对住宅建筑是否真正达到节能标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等硬性标准,也没有较为详细的操作方法。无意中,给社会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只要设计单位按节能标准设计、施工图进行节能审计、有监督管理措施、使用非黏土类新型墙材建造出来的住宅就是节能建筑。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详细的节能综合评估验收标准,住宅建筑的节能竣工验收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地级市以上大中城市,不论是建设部门还是设计部门,都有许多建筑节能专家和行家里手,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检验住宅是否达到节能标准,而在县城及乡镇,建筑节能专家和行家里手很少,如何来验收认定住宅是否达到节能标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节能验收,完全是根据设计图纸、图纸审查、使用非黏土类新型墙材等情况是否符合程序,凭主观作出的判断,或是仅以围护结构等单项节能成果就认定是节能建筑。如果连当地有关部门都无法鉴定住宅是否节能,那么住房消费者害怕上当受骗,不愿购买所谓的节能建筑,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不利于建筑节能的推广。

     总的说来,我国当前的建筑节能不容乐观,在推进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因素,要走法制之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产业技术政策,尽快把部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识,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实现节能50%的标准,才能强力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开展。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09-29 0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