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砌块(砖)行业2006年走势分析

2007-03-05 00:00
  盘点我国混凝土砌块(砖)行业2006年的经济指标,制品与专用设备的年销售总额与利润总额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完全可以用“火爆”两字来形容非承重墙用砌块(轻骨料砌块)的产销形势,可用“令人刺激的过山车”来描述新建生产线与成型机销售情况。这是在各地的“禁实、禁黏”声势越来越大,并逐步向中小城市扩展,少数地区已“进镇入村”的形势下实现的。

  2006年混凝土砌块行业的各种产品总量高增长率下的内涵大有不同,下面做一具体分析。

  2006年墙用混凝土砌块(砖)总产量与上年相比增幅较大,已接近1亿立方米/年。其中,非承重(轻骨料)砌块约6300万立方米,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装饰砌块约1000万立方米,混凝土多孔砖约1300万立方米,混凝土实心砖约1000万立方米。另外,混凝土路面砖的年产、销量基本持平,总量维持在2.5亿平方米/年左右;水工护坡砌块工程应用量基本保持上年水平,但热点区域转换快。产品多元化、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行业发展趋势更为清晰。

  上半年,无论是在混凝土砌块(砖)制品生产企业,还是设备制造商中,都迷漫着一种亢进的兴奋之情,突然间好像建筑墙用砌块(砖)的市场需求量急剧放大,产能、实际产量均出现“井喷”式增长。进入下半年,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开始演绎各自独特的走势,大、中城市仍能保持一定的砌块需求量,但增速大不如上半年;混凝土砖的产销,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上半年产能猛增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使用量有所递增,却远远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量。

  1.非承重砌块(轻骨料砌块)产销量创历史新高;砌块配筋砌体应用技术取得突破,承重砌块需求量开始抬头受我国开、竣工建筑面积增长的影响,无论是普通混凝土承重砌块还是轻骨料砌块,2006年的产销量均比上年有明显提高,非承重砌块的年增长率超过20%,年使用量首次突破6000万立方米。

  轻骨料砌块在“禁实(黏)”的城市已成为建筑填充墙的主导材料之一,逐步得到多数设计、施工单位的认可,应用技术日趋完善。但是,轻骨料砌块的整体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密度超标是主要问题,直接影响砌块在与其他墙体材料产品竞争时综合性能优势的发挥。炉(煤)渣在全国范围已成为“紧缺物资”,因无法找(采购)到足够的炉(煤)渣,很多企业轻骨料砌块产量受到制约。

  2006年,全国混凝土砌块配筋砌体建筑的开、竣工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对普通混凝土砌块需求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成为砌块推广应用的新“亮点”。配筋砌体虽然目前集中在大庆、哈尔滨、长春、上海和湖南珠洲等少数城市,但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相比的造价优势,已吸引中高层住宅开发商的眼球。执行北京市65%节能标准,分别采用砌块夹芯保温外墙、复合保温砌块的多层住宅小区,均已竣工、交付使用,为今后承重砌块的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混凝土(多孔、实心)砖产能高速增长,产量和应用量却远远未达到相同的增长率2005年年底四部委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成为2006年上半年多个省市新建混凝土(多孔、实心)砖生产线热潮的主要“催化剂”,基本建设投资“过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6年上半年全国固定式成型机的销售台数、销售额,均超过历史最好年份——2003年全年的总量;绝大多数随主机配套出厂的模具为混凝土多孔砖、实心砖和路面砖模具。仅2006年全年新增的混凝土(多孔、实心)砖产能就超过3000万立方米,85%在8月底以前形成。

  2006年全国混凝土(多孔、实心)砖的工程应用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左右,与前几年积累的过剩产能、当年新增产能相比,企业产能发挥仍不足20%,多数企业处于停产与半停产状态。缺乏适用的产品标准,没有全国性的设计施工规程可循,一些应用技术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江西、宁波、河南等地区,先后出现因多种因素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多孔、实心)砖产能的发挥。部分地区混凝土(多孔、实心)砖产能过大还没有彻底消化,多数投资者又盲目乐观,投资新建混凝土(多孔、实心)砖生产线,吃到了苦头。

  3.混凝土砌块(砖)成型机制造业经历了“火爆”至“冰点”的快速转变可以用持币待购、供不应求、不讲价、无法按期交货等来形容去年上半年混凝土砌块(砖)成型机制造业的火爆行情。始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新建混凝土砖(砌块)生产线热潮,超出了所有成型机制造商的预期,也是前所未有的。当行情在去年3~5月份达到峰值时,绝大多数制造商开足马力组装,还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成型机制造企业。

  进入7~8月,成型机销量急剧下滑,设备制造商无一幸免,只是跌到“谷底”的时间略有差异。可用“门可罗雀”形容设备厂下半年的销售形势。虽然骨干企业仍可接到少量新订单,却不能抵消一些已签订合同、预交首付款的客户提出取消订单所带来的影响。下半年市场冷得可怕,也是历年没遭遇过的。上半年,全国成型机的销售额、台数创历史新高;下半年则是全行业亏损,半年销售额创出近5年来新低,很多新入行的企业刚掘到第一桶金,就很快连本都赔进去了。

  2006年全国新建成混凝土砖(砌块)生产线约2000条(仅指固定式、一次成型4块以上的成型机),其中引进国外成型机的新建生产线不足10条。全年砌块机械(包括配套设备、模具、托板等)的销售总额约15亿元人民币。

  4.混凝土路面砖售价进一步下滑,利润率降低混凝土路面砖的总产量与应用量,与上年相比略有增加,主要来自于一些新的市场需求。在引进设备生产线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来自于新增的国产成型机生产线的路面砖总产量、所占比例,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混凝土路面砖生产有较为合理的利润率,导致生产企业数增加,价格战愈演愈烈。就连引进全自动设备的企业,也将售价压至30元/平方米以下,这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而水泥、能源等原材料价格却呈整体上涨态势,使混凝土路面砖的平均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我国的混凝土路面砖品种、规格大都雷同,各家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专利块型,价格战好像成了市场竞争中少数可用手段之一。国内企业应考虑借鉴欧美同行的经验,重视开发专利块型、产品“错位”竞争。

  5.水工护坡砌块、挡土墙砌块工程应用的区域不断增加随着国家“治淮”重点工程的基本完工,2006年水工护坡砌块、挡土墙砌块的工程总用量可能有所降低,但也出现很多新的工程应用案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沈阳市、重庆市、河南省、上海市、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等,几千平方米、几十万平方米的工程应用案例越来越多。

  不得不指出,由于国内缺乏干垒挡土墙砌块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经验,一些工程虽借鉴了国外块型,但仍出现质量事故,说明与块型相配套的设计施工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水工护坡砌块、挡土墙砌块的发展“瓶颈”。开展水工护坡、挡土墙砌块领域的基础及工程应用研究,是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6.设备出口仍保持增长趋势,中国制造的“洋”品牌露出锋芒当2005年混凝土砌块(砖)机械出口额跨过1000万美元时,大多数业内人士仍持怀疑态度,是不是“灵光一闪”的意外小概率事件?然而,2006年出口额又非常轻松地超过了1000万美元,估计约1300万美元。如福建鸿昌公司、群峰公司不但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出口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例也相当高;更多的成型机制造商也已品尝到出口带来丰厚利润的“甜头”。中国品牌的成型机制造商及代理商已出现在中东、东南亚、前苏联地区的专业展会上。凡参观或参展过“2006上海bauma展”的业内人士,不会再怀疑国产成型机跻身海外市场的能力了。

  另一件非常值得同行关注和思考的事件是:日本虎牌、美国贝赛尔和德国海斯公司依靠自已的品牌,在中国组装制造砌块成型机及成套设备,2006年在国内市场签订合同接近1亿元,而且多数是在下半年国内制造商不景气时签订的。它们以自动化成套生产设备为主,价格仅为国内品牌的1.5~2.5倍。据了解,西班牙罗梅塔公司、丹麦KVM公司已加快了在中国组装制造的步伐,其他国外知名品牌也考虑在中国大陆设立制造组装厂的可行性。可以预计:今后国内成型机市场,国产品牌不但要与兄弟企业竞争,高端市场(自动化生产线、大型成型机)更面临国际知名品牌的技术优势、可靠性高的巨大压力,这对尽快提升我国砌块机械的整体水平非常有利。

  7.全行业产品质量没有根本性改变,企业的“三角债”未见缓解在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无论是墙用砌块、墙用砖或路面砖等,全行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产品的社会形象不佳问题未根本改变。困扰企业的“三角债”日趋严重,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更有少数企业受“三角债”困扰,无法在市场转暖时抓住机会。部分企业在接受订货时,已开始主动放弃一些付款条件不好的订单,尽量避免被“三角债”拖累。

  从新建生产线的规模分析,企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一次成型不超过4块的成型机销量下降,自动化成套设备生产线销量逐年增加。

  8.滥用“免烧砖”、“免烧砖机”名词,对行业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电视台、网站等媒体上频繁出现“免烧砖”、“免烧砖机”的广告,将不用烧制工艺成型的砖统称为“免烧砖”,以简易的混凝土砌块(砖)成型机当作“免烧砖机”来卖;还不负责任地宣传:什么原料都可以用,只要掺加水泥就能生产“免烧砖”。笔者曾专门撰文指出它误导消费者的手法与危害性。

  其弊端在直观上导致很多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投资者上当受骗,更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是:造成广大消费者认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实心)砖就是质量低劣的“免烧砖”,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对混凝土砌块(砖)的正确认识,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受到伤害。这种故意模糊概念、混淆名词的做法,需要全行业共同予以谴责。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