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行业十大关键词

2007-01-26 00:00

  2006年的中国混凝土市场让人兴奋,商品混凝土产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聚羧酸成为外加剂技术发展 与应用的宠儿,各大工程建设的开工让混凝土机械企业赚得盆满钵盈。抢滩、聚羧酸、宝马、价格、耐久 性、拆信门、事故、会议、网络、评优这10个关键词,正是2006年中国混凝土市场的最生动注解。

 抢滩

  “抢滩登陆”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即时战争类游戏。如果抢滩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巩固阵地,攻克滩头阵 地,就将被全部歼灭。所以,抢滩者是最具有危机意识的。 2006年,中国的外资的外加剂企业集体扮演了混凝土行业的抢滩者。巴斯夫(BASF)、西卡(Sika) 、格雷斯(Grace)、马贝(Mapei)、卜赛特(Bozzeto)等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各自使出浑身解数, 推出或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其中,表现最突出者要属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 从2005年底收购北京汇强外加剂开始,巴斯夫(BASF)便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抢滩登陆。首先是在南 京新建复配企业,成立了巴斯夫化学建材南京公司,在中国的西南重庆成立了巴斯夫化学建材重庆公司, 2006年底通过收购台资企业华西混凝土外加剂公司进入四川,基本完成沿长江布局的战略,黄金水道将为 巴斯夫化学建材公司的外加剂产品提供极大的物流便利。由此可推断出,巴斯夫的终极战略目标是在全国 各大区域中心城市建立合成厂,在二线城市中建立复配厂,从而打造一艘“货通天下”的外加剂航母。 2006年,老牌外加剂生产商-西卡公司显然不满足于北方和广东市场的成功,将其中国区总部由广州 迁至苏州,并在苏州建立外加剂生产厂,把抢滩目标定位于中国外加剂竞争最为激烈的华东市场。 另一家著名的外加剂生产商-格雷斯公司在2006年坚定地执行前一年制定的扩张政策,并在合武、武 广客运专线的外加剂供应上抢滩成功。 此外,2006年中国外加剂行业迎来了很多新面孔,马贝公司落户上海,卜赛特落户宁波,这些企业抢 滩登陆中国显然是看好了中国的市场,但是抢滩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能否巩固抢滩阵地并扩大战果, 2007年我们将拭目以待。

[Page]
聚羧酸

  中国的聚羧酸行业在2006年呈现“井喷”现象。 前几年,聚羧酸系外加剂只有少数麦斯特(现BASF)、西卡(Sika)、格雷斯(GRACE)和苏博特、 上海建科建研等少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2003年在每吨10000元左右),只有东海大桥等 少数国家重点工程才得到应用。由于生产企业少、价格高、应用范围窄,“聚羧酸”被看成是外加剂中“ 贵族”。

  但在2006年,“聚羧酸”走出了“平民化”的关键一步。而这关键一步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则是来 自国家高速铁路项目的正式开工。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对混凝土的要求决定了其只能使用聚羧酸系外加剂,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在未来 数十年中,将产生对聚羧酸系外加剂几十万吨的庞大需求。 在这一需求的直接推动下,聚羧酸成了去年混凝土外加剂市场最闪亮的风景。聚羧酸系外加剂生产 厂一个接一个地建成,传统的外加剂厂也纷纷转型,新建聚羧酸生产线。更不用说围绕于此的项目攻关、 技术转让、人才竞争了。总之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高铁这个项目中分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蛋糕。 随着聚羧酸技术的普及、产品价格的下降和使用者对聚羧酸认可度的提高,聚羧酸系外加剂已经得 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国家大型工程,甚至连混凝土拌站生产普通混凝土也开始使用聚羧酸(天 津的瑞科尔(Rinker)公司)。让中国的聚羧酸使用率达到象日本(日本的聚羧酸使用量超过整个外加剂 用量的60%)那样的水平恐怕是所有聚羧酸外加剂生产商信念最大的愿望了吧。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从事聚羧酸生产的企业已经超过了30多家,相信这一数字在 新的一年中还将不断增加。进入企业的增多带来的是竞争的加剧和产品价格的下降。聚羧酸系外加剂的吨 价已经降到6000~7000元。虽然利润越来越薄,但是大家对聚羧酸的热情依然不减,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 一个远大的市场前景。 2007年,随着京沪高铁的正式开工,高速铁路将开始新一轮的建设高潮,而聚羧酸供应商在面对更 大市场需求量的同时,恐怕要面对一个竞争度不断加剧的市场。         

  2007对于聚羧酸而言,将会是一个大发展的一年,其在外加剂中的比重比较继续提高。 但聚羧酸供应商而言:2007 挑战将大于机遇。

[Page]
宝马展

  前几年,说起宝马展(bauma China),大多数人还以为是宝马车(BMW)的展览。但现如今,在混凝 土机械行业内要说不知道宝马展那可真是落伍了。

   bauma China再次向业界证明了其亚洲工程机械第一展的地位。第三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于2006年11月21日至24日举行。其展览面积、展商数量、观众数量都较2004年呈 现大幅度飞跃。bauma China 2006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0,000多名观众,较上届增长了60%;15万平方 米的展览面积与上届bauma China相比,扩大了50%;1,088名展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场地上展示了 它们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展商数与上届相比增长了47%。

  bauma China关注工程机械与建筑机械制造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及合作。而业界领袖及决策层 同样借助展会结识了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 “bauma China 为业界展示了工程机械市场产品发展及革新 的全景。bauma China的展商名单就如同一份工程机械行业的知名企业名录。”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国务 秘书Bernd Pfaffenbach先生在展会开幕致辞上说到。

   这次展会也成为混凝土机械企业争奇斗艳的平台。为了在这次顶级专业博览会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和实 力,各家企业俱都出手不凡,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压阵。三一重工一举拿下了3000平方米的室外车展台。 展会上,三一首次全方位展示21台最新产品。值得重点推荐的有国内最长臂架的泵车、享有“中国泵王” 制成的拖泵等;中联重科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最大吨位的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全国产化第五代混凝 土泵车、全新技术升级摊铺机等产品竞秀申江,惊艳展会;普茨迈斯特在展会现场展示了新款的38m泵车 ,52m五节臂的泵车,以及最新设计在2007年将作为主要推广型号的BSA1410-D拖泵……

  业内人士认为,从三届baumaChina的情况来看,中国工程机械正在走国际化的品牌之路,与国际工程 机械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中国在融入世界,世界在进入中国,bauma China就是最好的证明。

[Page]
价格  

  2006年,全国各地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不过11月份,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大幅上涨 ,带动商品混凝土价格上涨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水泥价格的回落,混凝土价格也回归到正常水平。

   价格分布的特点仍然是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较低,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较高。混凝土价格 与经济发展程度成反比,与市场竞争程度成正比。 分析商品混凝土的成本与价格,可以发现,商品混凝土企业普遍存在利润低、拖欠款严重的问题依然 没有得到改善。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商混企业的仍然缺少话语权。

   但在2006年,我们仍然看到欣喜地看到各地混凝土协会在规范行业秩序,提供信息交流等方面起到了 越来越重要地左右。北京、上海等地的混凝土协会定期会给出一个协会最低指导价格,对于拖欠款严重的 施工建设单位,协会约定旗下会员一律不得供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产能过剩带来了恶性竞争势头的 蔓延。

   2006年,曾经叱咤一时的商混企业-台湾建国告别了上海市场,随着东部市场商品混凝土企业产能过 剩日益加剧,商混行业在2007年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与整合。如何提高盈利水平,减少风险将是摆在中小 企业面前的难题。 2007年,商混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将任重而道远。

[Page]
耐久性

  如果要问近几年中国的混凝土研究当中,什么最热门?那么结果毫无疑问是耐久性。 耐久性成为混凝土研究的重点与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分不开的。这从另外一个 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很突出。

   2005~2006年,学术界一共开过5次混凝土耐久性相关会议。2006年11月底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的第 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更是达到了顶峰,该论坛邀请了4名院士,国内(含港、澳、台地区)主 要的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悉数到齐,显示了混凝土学术界对耐久性问题的关注。

   关于耐久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混凝土耐久性结构设计规范的修改。新规范的修订工作已经持续多年 ,但是这个新规范迟迟得不到出台。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他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其二,它 牵涉到太多部门的利益。

   其实,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并不难。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之外,大部分工程只要控制好材料、 配合和施工等方面就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这在技术上难度并不大,成本也不会提高很多。关键是 这些技术能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笔者认为,将设计施工单位对耐久性的重视与它们的利益挂上钩是最 主要的解决手段。例如,如果一个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使用50年后,发现质量很稳定,还可以再 继续使用20年的话,就应该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奖励;如果不到使用年限就出现质量问题的话,还应该给 予处罚。 耐久性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前几天西湖附近一栋建成只 有13年的大楼被爆破了。数据显示,这栋大楼运行状况良好,耐久性能绝对稳定。只是因为规划及有碍西 湖风景等原因被拆。真不知道在这些规划人员的眼里,有没有价值这个概念。也许在它们眼里,大概只有 西湖的风景才是有价值的。反正拆楼花得不是自己的钱,为了一个“莫须有”的有碍风景,人民的财富就 这样无端被消耗。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耐久性的确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Page]
短信门

  2006年,发生在两个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重量级”角色之间的一起“短信门”事件一时间在业内传 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事件由企业甲的一台混凝土泵车在施工时由于用户操作不当引发的臂架断裂事故引起。这个事件发生 后,企业甲随即接到全国范围内大量用户关于此事件的咨询,说接到了其竞争对手的短信因而得知此次事 故。

  2006年9月21日,企业甲在公司官方网站上指责某些竞争对手针对产品客户群利用手机短信等传播手 段制造并扩大负面影响,对此事故,企业甲执行总裁向业内代表们进行了坦诚通报,也对个别企业采取的 不正当竞争手段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同时,企业甲也向网站上所指的“个别企业”企业乙发送了一份传真 文件,希望对方停止行动并给个说法。企业乙在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通过媒体作出了回应,指责企业甲欲 借“短信事件”转移公众视线,搬弄是非,并矢口否认“短信门”事件的真实性。而企业甲又表示这一事 件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持有充分的证据…… 这显然是在激烈的竞争下爆发出来的一起不良竞争。这两家企业不仅处于同一行业、同一城市,而且 除了企业甲有一个清扫设备,其余产品完全重叠,客户群重合度几乎为百分之百。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 斑。无论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或者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只要存在激烈的竞争,就容易爆发恶性竞争带来 的危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竞争手段。

  两家企业同属业界“重量级选手”,在国内混凝土机械设备行业中,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垄断 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一举一动无不代表着行业的形象。这一场愈演愈烈的“同城对决”不仅 引起国内数十家媒体竟相转载,海外华文媒体亦纷纷发表评论,《自立晚报》、《苹果时报》的相关评论 发人深省。 这是一场令人感到遗憾的对决。正如企业甲的一个发言人所说,都是同城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我们需要自身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发展,这样才有可能确立在中国机械行业的霸主地位。古人亦 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尊重商业道德和企业诚信,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的环境,才 能实现多赢、可持续地赢。作为商家,应该主要考虑如何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物廉价美的商品卖给消 费者。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良性竞 争。

  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知名品牌都会有自己完善的价格方案、市场激励方案、消费者回报方案,这些经过 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的方案足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Page]
事故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搅拌车”关键词一搜索,出来的不是有关混凝土搅拌车生产和应用的新闻 ,你会看到眼前的网页上出现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标题:搅拌车压扁桑塔纳,车内2人不幸身亡、车速过快 搅拌车肇事,骑车女子被碾身亡、水泥搅拌车撞电动车,骑车女被拖行十余米、武昌一行驶中混凝土车泵 车脱落压死骑车男子……再看一下日期,发现一月之内竟发生了20来起此类事故,还不包括没有被媒体报 道的,其频率之高后果之严重着实让人扼腕。

   混凝土搅拌车俗称“橄榄车”、“田螺车”,属“重量级”的工程运输车辆,如不注意控制速度,极 易在转弯时发生侧翻,遭此“飞来横祸”者,非死即伤,常常成为马路杀手。行人、驾驶员普遍对一些搅 拌车等特种车辆的横冲直撞、超速行驶、随路撒泥等违章行为深恶痛绝。 分析造成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而寻找有效措施来大力整治此种现象迫在眉睫。从以往事故来看,许多 搅拌车驾驶员并没有特种车辆驾驶经验,而工地赶工又迫使其加快速度行驶,导致了事故屡发。

   目前,这种现象已引起了一些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纷纷出台规章制度来整治搅拌车等特种车 辆事故频发的现象。12月份,广州出台了泥头车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泥头车等特种车辆驾驶员上岗证制 度,严禁聘用有3次以上交通事故和违章记录的驾驶员。无锡市交巡警支队滨湖大队正推行一项被称为“ 源头管理+技术监控”双重“紧箍咒”的“橄榄车”管理模式,对累计违法3次以上的车辆,不再罚款而 是向企业通报,由企业内部处罚并建议开除。与此配套,该中队还向辖区内混凝土企业大力推广GPS系 统。安装了GPS系统,车速、行驶路线、状态都被“定”在了电子地图上。驾驶员一旦超速,监控室和 驾驶室同时会响起警报,如同给驾驶员戴上了“紧箍咒”, 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榜样有了,接下来大家希望看到的当然是大范围的推广和常抓不懈的努力。希望这一现象明年不再是 热门。

[Page]
会议

  近十年是我国混凝土行业高速发展期,2006年,混凝土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过去的一年 里,全国各地各行业协会召开了大大小小数目繁多的工作会议和技术交流会,组织业内人员或出谋划策或 贡献技术力量,共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3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和“中国混凝土网”联合主办了2006年 中国国际混凝土技术交流会,此次大会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针对目前国际、国内混凝土行业中研究、生 产及施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动态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交流目前国内外混凝土产业最新技术、发展现状 、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进一步推动我国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6年10月,同济大学、上海市混凝土行业协会、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了“混凝土外 加剂与混凝土可持续发展”全国应用技术交流会,会议共收录60余篇学术论文,有300余名专家代表和特 邀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本次会议就混凝土外加剂与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 系,混凝土外加剂发展历史经验,混凝土外加剂研究最新进展,混凝土外加剂在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混凝 土外加剂产品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另外,各地区协会,各相关行业(散装水泥、管桩行业等)协会也都纷纷召开了会议,“第四届全国 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2006年混凝土生产企业质量工作会”、“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混 凝土技术与协会交流会”等会议俱都对行业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分析了行业发展现状和形势,肯 定可喜成绩,同时针对对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发达省市预拌混凝土行业近年来无序地过度发展所带来 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间恶性竞争、拖欠款严重、原材料紧缺等讨论解决办法,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专 家们通过大量论文和专题报告交流最新技术、产品信息、企业管理方法,以保证行业更好地发展。


网络

  经过前几年的大起大落,2006年中国的网络开始走向成熟。网站不再是烧钱的机器,网络也不再仅仅 是聊天和浏览新闻的场所,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网民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网络信 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网络作为做生意的重要渠道。

   2006年,“百度”一下“混凝土”,发现这个词的竞价排名已经涨到了1块多,也是就每点击参与推 广的链接,这家企业就要付给百度公司1块多。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种方式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帮助企业推 广自己的效果,但是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混凝土企业已经认识到网络推广的重要性。在网络上投放广告已 经不再是稀奇的事情。 2006年,又有几家混凝土协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协会的文件和最新动态通过鼠标就可以一览无遗, 这的确是方便咱们企业。网站对于加强协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006年,混凝土行业又涌现了不少新的混凝土行业网站。如混凝土咨询网、纤维混凝土网,二十一世 纪混凝土外加剂网等。这些网站的出现让我们的专业网民又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从总体而言,混凝 土行业网站还处在发展的最初阶段,信息的获取和发布还比较粗放,与网民的沟通与交流还不够。这有待 于各网站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周到、更细致的服务。

[Page]

 评优

  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评比,国家有关部门曾经三令五申的强调过并发文禁止,但是混凝土行业不 但评了,还评出多达134人,令人费解!

  9月16日-9月18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举办,中联重科独家特别协办的首届“中国混凝土 行业优秀企业家”表彰及交流大会暨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全体理事大会在广西北海市召开。会议对 134名“中国混凝土行业优秀企业家”及15家全国优秀协会、42名协会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我们再来看一则新华社06年4月发布的题为“国务院八项措施减非公企业负担禁止乱检查乱评比乱培 训乱拉赞助”的消息,其中写道,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日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8个方面 对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其中第五条就是:禁止向 非公企业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乱拉赞助,今后除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务院批准外,不得举办全国性或 行业性的对非公企业的各种评比活动。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我国政府开始向目前快速发育的行业协会等社会民间组织“放权”。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行业协会做为民间团体,在坚持为企业、为行业 、为政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政府、企业及其它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同时, 行业协会定位与发展过程中自身问题也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评比”、“大赛”、“鉴定”、“证书” 满天飞,部分行业协会的公信力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行业协会为了生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背非营 利性原则,把行业协会变成“圈钱”牟利的工具,有的得了好处乱办事,随意批发资质认证,随意推荐产 品,有的动辄设奖评奖,企业烦不胜烦,公众无所适从。广东某市在评选十大明星楼盘时,就曾出现仅有 5家房地产公司参评、5家全部获奖的讽刺性场面。一些行业协会的公信力缺失,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 首要因素。

 


(转中国混凝土网)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