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创新务实干事业  散装实现千万吨

2007/01/23 00:00 来源:

......

  常州市的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拥有过光荣的历史,但当进入市场经济的80、90年代,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况,全市发散量难以突破百万吨大关,散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泥大市,散装量、率小市的局面困惑着他们。进入“十五”期间,全市散办在省散办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前瞻性的思维、敢为人先的精神、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全市散装水泥工作的超常规发展,市散办被评为全国“十五”期间发展散装水泥先进集体,受到商务部的表彰。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发散量1972.63万吨,比“九五”期间增长5.63倍,平均增长率达到126.9%;2005年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838.5万吨,预拌混凝土达520万方,均比2000年增10倍以上,全市散装率51%,比2000年高出38个百分点,2005年散装量排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全国城市第7位。2006年散装水泥供应量突破千万吨大关。从2001年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到突破千万吨,常州市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这5年中我们主要围绕建筑市场用散、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发散宣传舆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从而加快推进了全市水泥散装化的进程。

   一、抢抓机遇,突破难点,重铸辉煌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税率优惠政策被取消了,水泥企业产品出厂实行了自主定价,因此,向水泥企业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被视为增加企业负担。受以上原因的影响,常州市散装水泥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甚至一度时间出现了包装水泥回潮的现象。2000年,常州市散办调整充实了力量,在市发散领导小组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认真分析了多年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寻找问题的结症。针对常州地区机立窑占70%以上,溧阳作为全市水泥集中地区,不仅产量大,而且90%以上是包装水泥。出路在哪里?出路就是要突破行业结构不合理和重点地区两大难点。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他们选择了水泥散装率很低的溧阳作为突破口,通过给溧阳市人民政府发信,介绍国家和省、市有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和实际,分析溧阳市水泥行业作为本市支柱产业所将面临的形势,提出实现水泥散装化的要求。与时同时,他们还主动请缨承办江苏省进沪水泥企业信息发布会和苏浙皖进沪水泥企业信息发布会。会上,上海市建材办介绍未来几年市场需求和对外地包装水泥实行限制的信息。会后,他们在《常州日报》醒目的位置上刊登了《溧阳水泥进退维谷》、《上海发出巨额订单,常州企业如何接盘》的文章,全市水泥行业为之振动。其次,他们组织相关水泥企业的决策者,到浙江等地水泥企业学习。面对挑战和机遇,精明的企业决策者们开始思索,要生存就必须投入,只有投入才能谋求发展。2001年盘固水泥率先新建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随之一场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的工作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十五”期间新增新型干法旋窑年生产能力达1250万吨,其中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4条,日产2500吨熟料以下生产线6条,使全市新型干法旋窑的产能迅速上升到75%的水平,涌现了一批以金峰、盘古、扬子为代表的发散骨干企业,也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发展成就了常州市散装水泥供应量自2000年起,年年刷新历史的最高纪录,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溧阳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一举扭转了发散薄弱地区的局面,散装率从过去的不足4%猛增到2005年的35.7%,今年到9月末散装率已突破了40%,2005年底散装量已列全国县级城市的首位。

   “十五”期间常州市散装水泥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迹,全市散装量列全省第2位,全国地市级城市第4位。此时散办全体同志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自寻压力。2005年初,他们根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全市水泥行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市场化手段淘汰机立窑的想法,并得到市经贸委和市相关部门的认可,去年底,市经贸委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常州市水泥工作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出发,用市场化操作手段,化2-3年时间全部淘汰机立窑。今年1-9月份,在水泥产量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首先出现了缓慢增长,而散装水泥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87万吨,增幅达33%,其中,全市平均散装率达到56.93%,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在保持等量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全市水泥行业节约用电813.6万度,煤炭8814万吨,水资源135.6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上半年已有20多条机立窑生产线相继关停,其中拆除了5条。盘古、金峰等新型干法回转窑骨干企业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要求,自觉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立窑。上半年全市水泥行业的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步显现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同时为全市今年散装水泥总量突破一千万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政策调控,依法行政,做大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州市散办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的一些做法,行政指挥不灵了,怎么办?他们在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好的做法基础上认真思考:行政干预行不通了,什么手段才是刚性的呢?只有法律的手段,开展依法行政,走依法兴散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2000年,常州市散办在全省率先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取得了独立的行政执法的主体之后,他们从使用方面入手。组织具有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对建设工地进行走访,宣传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一些经劝说仍不整改的单位进行了处罚。在执法过程中,他们依法兴散成效确实明显,但这只是事后而为之,怎样才能做得更主动,更有效。

   2000年7月在中国散装水泥报发表了《常州预拌混凝土应用缘何徘徊不前》的文章,观点鲜明地指出:政策真空是导致常州预拌混凝土应用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预拌混凝土使用率不高,城市散装水泥使用率就难以提高。2001年1月,他们主动与市建委、公安局协商并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建设工程预拌混凝土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的文件,从此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各种经济成份的资金纷纷涌入这个行业。2003年底常州市根据商务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精神,出台《常州市政府关于限期禁止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告》。进一步将城区“禁现搅拌”范围放大,为预拌混凝土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禁现搅拌”的号角,犹如一阵春风,给全市混凝土行业带来了新的春天。“九五”期末,全市仅有3家混凝土搅拌站,全年供应商品混凝土为35万方,仅为产能的30%。目前全市已有22家混凝土搅拌站,全年商品混凝土供应量将超过800万方,为产能的60%以上,拥有各类搅拌站48座,拥有各类搅拌车、泵车750辆。从去年底全省统计情况中反映:常州混凝土供应量占设计产能的64.21%,位于全省第一,单机年最高搅拌量、单车平均运营量为全省之最。全市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禁现搅拌”和散装量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导航,舆论宣传,成就事业

   发展散装水泥离不开宣传,宣传是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就是为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创造适合的环境。这几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舆论宣传的到位,对散装水泥事业的成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001年,他们针对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配合国家“十五”期间“上大汰小”的水泥行业产业政策,紧紧抓住进沪水泥限制包装的机遇,组织了围绕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文章,形成了舆论攻势,催化了全市历经4年多,耗资20多亿元的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全市实现水泥散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散的有效途径,彻底扭转城市商品混凝土应用徘徊不前的局面。他们约《中国散装水泥双周刊》记者来常开展专题采访的文章,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主动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协商出台指导行业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事实证明:正是有了《常州市区建设工程预拌混凝土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才促进了全市混凝土行业的繁荣,才促使了一个年产值达20多亿元,利税1亿多元产业的崛起。巨凝混凝土搅拌站的董事长在回答为什么选择进了预拌混凝土行业时说:商品混凝土是政府大力推广的,这就是商机,我相信不会错。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政策的导向,舆论宣传的作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制胜法宝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突破千万吨不是事业的终点,这仅仅是前进道路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广大农村散装水泥的应用,散装水泥使用高比例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等待着人们去努力,散装水泥事业大有作为。他们决心在省散办的指导和市发散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不断进取,再攀高峰。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09-28 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