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东省“十五”发展散装水泥回眸

2006-04-30 00:00

      开栏的话:“谁持彩练当舞”,“十五”期间是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快速发展辉煌的五年。从“九五”末2000年,全国散装量突破1亿吨,到“十五”末2005年,已接近4亿吨,5年累计达12.4亿吨,散装率2005年达到36.61%,比“九五”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山东、浙江、江苏散装量连续多年超过千万吨。2005年,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散装量也越过千万吨大关,全国的发展形势喜人。为广泛交流和相互借鉴,本刊特开辟《辉煌“十五”》专栏,刊载“十五”期间各地散装水泥工作经验,展示工作业绩。欢迎各地赐稿。本期推出山东的《五年奋斗 再捧金杯》一文,作者系山东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原副主任、现山东省散装水泥协会秘书长徐修俭。

  年初,国家散装办向山东省经贸委发来贺信,祝贺2005年山东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跻身全国各省市区第一名。贺信要求山东散装战线职工在新的一年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再创辉煌,为建设平安、和谐、文明山东做出更大贡献,为我国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山东是水泥生产大省,多年来散装水泥工作一直搞得有声有色,自1986年至1999年散装水泥推广量连续14年列全国榜首。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00年该省水泥散装量滑落到第二位,2002年继续下滑,列全国第三位。虽然不能因为排位下滑而全面否定一个省某一行业的工作,发展散装水泥也不是为争夺名次,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情,起码说明山东的努力程度不够,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了。对此,全省散装战线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热切期望重新夺回首席位置。

  2001年初,山东省散装办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张崇华为主任的年富力强的新领导班子。新班子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即围绕“如何加大措施,实现山东散装水泥跨越式发展”这一议题进行讨论。他们在充分肯定前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形势,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大潮中,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散装水泥工作也不例外,自国家散装办领导提出“实现散装水泥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后,全国散装水泥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局面。各省市散装办都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速度。山东水泥产量在全国最大,散装量列首位是正常现象,位置下滑,说明工作与兄弟省市有差距。眼前山东的处境就同上坡的车子,不加油则会倒退,要想赶上并超过别人,必须加大油门,超常发挥,超速前进。

  紧抓“禁现”契机,快上预拌混凝土项目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散装办新领导班子认真总结了山东省近年来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作重点不突出”。刚开始时,山东散装办把水泥生产企业当作“发散”的龙头来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又把工作重点转向水泥使用单位。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发散”工作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家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四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下发后,散装水泥工作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这些大城市,由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比较快,城区内的建设工程都使用了预拌混凝土,散装水泥使用量迅速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散装水泥的发展。而中小城市则不同。由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迟缓,尽管政府下文要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结果是无预拌混凝土可用,从而阻碍了散装水泥的快速发展。从大小城市对比可明显看出,在当前形势下,预拌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散装水泥的关键,要使散装水泥有大的发展,必须抓好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

  重点一经确定,他们就立即开始行动。首先是加大预拌混凝土的宣传,除大量印发国家四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文件外,还编印宣传材料,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加快实现施工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介绍使用预拌混凝土的优越性。宣传材料发至市、县散装办,再逐级广泛散发,使建设施工单位充分认识使用预拌混凝土的意义及国家的政策。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他们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单位的工作,引导这些单位向预拌混凝土投资。各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还把预拌混凝土项目作为优选对象,对外来资金从事搅拌站建设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以优惠,低价提供土地,审批手续从简。如新汶矿务局水泥厂散装水泥工作直接归省散装办管理,当省散装办了解到该厂准备扩大经营范围时,就及时向他们做工作,动员上预拌混凝土项目。为打消该企业的顾虑,省散装办专门派人带他们到预拌混凝土发展较早的浙江温州、宁波及上海等地参观学习。该厂回来后即投资3000多万元,在泰安、菏泽等地建立三座搅拌站。又如临沂市通过当地投资和引进外资等,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建起10座搅拌站,满足了预拌混凝土的供应。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7个市和40多个县级市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总数达117个,年生产能力达3752万立方米。

  在预拌混凝土发展比较早的大城市,他们则主要加强对搅拌站的管理。各地散装办一方面协同建设管理部门控制搅拌站总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并引导有实力的搅拌站到缺少搅拌站的地区设立分站,形成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则加强建筑市场稽查,对不执行规定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保证国家在城区限制现场搅拌的政策落到实处。省会城市济南现有混凝土搅拌站33座,生产能力近1000万立方米,已接近饱和。为加强管理,市散装办除对搅拌站生产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外,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向搅拌站通报供求信息,协调统一价格,避免无序竞争。每年他们还对搅拌站供应、服务质量情况进行检查,组织行业内先进评比,保障了混凝土搅拌站的健康发展,目前市区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使用率已达90%。

  争取领导重视,出台专项政策

  回顾过去散装水泥工作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各级散装办对散装水泥做了大量宣传,但往往局限在面上,有针对性地向领导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部分领导对散装水泥情况不了解,使一些本应出台的政策不能及时出台。有的市县领导更是在招商引资中随意开口子,给予引进资金企业可以不执行国家散装水泥政策的特权,严重影响了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通过分析,他们认识到造成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在于宣传不到位,根子仍在散装办自身。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决心在向领导宣传上下功夫。在全省散装水泥工作会议上,张主任把向领导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部署。他要求:一是各级散装办必须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订阅《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二是要将工作总结、简报及有关散装水泥工作的文件及时向领导呈送。三是在召开工作会议时,尽量邀请领导参加,并要准备好讲稿,让领导直接表态。四是积极在党报撰写文章,向电视台提供资料,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的重大意义及本地散装水泥工作的状况。

  通过上述措施,他们有效地扩大了散装水泥工作在领导层的影响。他们认为,政府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虽然工作繁忙,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来阅读散装水泥工作简报、文章,但只要将这些报刊、文件、简报送到他的案头,他总有时间浏览一下杂志封面、文章标题,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也能逐渐使领导们对散装水泥有所认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散装水泥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既有很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因此只要领导对散装水泥工作有了认识,就一定会重视支持这项工作。

  事实也证明了,领导重视不重视,效果大不一样。1999年,当济南市要为散装水泥立法时,由于个别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结果历时三年,走了许多弯路,省人大两次研究审批,还差点中途夭折。而2004年,淄博市人大制定《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时,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省、市人大常委会均一次顺利通过。

  有段时间,山东部分市、县经济开发区为引进外资自己制定政策,对建设工程免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影响了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省散装办及时向省经贸委和财政厅反映,两部门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沟通协调,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及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级财政、经贸委、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减免,或改变征收标准。同时,各地要加强对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和省规定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影响恶劣、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单位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情节严重的,要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问题较多又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地区,省有关部门将组成检查组进行重点检查,严肃处理。”文件的下发,有效地制止了随意减免专项资金的现象。省审计厅还根据省散装办的建议,对部分市和水泥企业专项资金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并将审计情况通报省委、省政府、人大和政协,进一步引起领导层的重视。泰安市政府针对过去个别领导随意减免专项资金的问题,专门开会研究,确定今后凡确有特殊情况,需免交或缓交专项资金的,一律必须提交市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尔后再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专项资金的足额征收。

  瞄准农村市场,再掀农村“发散”高潮

  农村是散装水泥广阔的市场,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山东对农村“发散”工作抓得比较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在农村普遍设立散装水泥销售点,国家散装办在淄博召开了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现场会,章丘、桓台被评定为全国首批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示范县。但后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增多及销售点的微利经营,很多销售点撤销,农村“发散”出现了退步的局面。

  新班子对农村“发散”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认识到,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挣钱的门路不多,经销散装水泥是一项致富路子,所以大家积极性很高,争着设点。现在挣钱的渠道多了,且农村第一轮建房高潮已经过去(土坯房改砖瓦房),水泥使用量也相对减少。还有当时个别基层散装办存在单一追求设点数量,忽视了合理布局,部分销售点撤销是正常现象。但这都不意味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已萎缩,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完全可以发现农村散装水泥用量仍呈发展趋势。一是近年来,随着省政府发出“村村通公路”的号召,全省道路硬化发展很快,农民从长远考虑,一般不再铺沥青路面,而改为混凝土,这一工程水泥用量很大。二是近年来小城镇改造的步子加快,再加上乡镇、村及私营企业越来越多,这部分工程建筑水泥用量大且集中,有利于散装水泥的推广。再就是山东省2005年181号令《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不得新建、改建、扩建粘土砖生产企业。现有粘土砖生产企业要逐步限产、转产或关闭。粘土砖生产企业取土不得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随着这一规定的落实,粘土砖生产量必将急剧减少,粘土砖的代用品空心混凝土砌块、加汽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必将会迅速发展。这将为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带来契机。凡此种种,都说明山东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前景仍十分广阔。

  为继续抓好农村推散工作,山东省散装办专门开会作了部署。他们在对原有散装水泥销售点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决定重点抓好水泥制品企业用散。会议要求各基层散装办对现有销售点进行一次普遍调查,摸清经营者及水泥供应企业的情况,对各经营点、企业的年销售量、盈利以及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登记;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确保其顺利经营。对水泥制品企业,他们提出:一是要加强宣传,向他们发送国家、省、市、县各级关于发展散装水泥的文件规定,既要让其了解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又要明白使用散装水泥的经济效益。二是对新建的水泥制品企业,要协同建设管理部门把关,必须具备散装水泥储存设施。原有的水泥制品企业未使用散装水泥的,要尽快协调解决散装罐,保证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使用散装水泥。有条件的地区要学习章丘的经验,将生产专业户集中起来,建设水泥制品大市场,统一配送散装水泥。三是充分发挥水泥制品企业搅拌设备的能力,动员其在保证自己使用的前提下,向周围农村供应预拌混凝土。

  这次会后,全省出现了一个农村“发散”热潮。有的县散装办重新油漆各销售点的散装罐,在上面喷涂宣传散装水泥的标语口号,统一进行编号。不少县、市散装办组织水泥制品和水泥生产企业的人员到章丘、桓台两个示范县参观,学习水泥制品企业销售预拌混凝土的经验。有的水泥制品企业参观学习后自己印发宣传材料,在集市上散发,推销预拌混凝土。目前,多数水泥制品企业都开始经销混凝土,乡村道路硬化铺水泥路面的,多数使用的是预拌混凝土。这一来,既使建设单位节约了资金和时间,又使水泥制品企业增加了收入,还有效地扩大了散装水泥的使用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现在农民建房除自己购买散装水泥自行搅拌外,还用上了预拌混凝土。他们在进行房基和楼层浇注时,只需给水泥制品企业打个电话,预拌混凝土就送到家。这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建筑质量,深受农民欢迎。不少农民风趣地对散装办人员说:我们现在盖房,浇注用的是预拌混凝土,墙体用的是预制砌块,抹面砂浆用的是散装水泥,真正实现了散装化。

  截至2005年底,山东全省共有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1500个,水泥制品企业4000多家,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达1000万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这一大自然的规律,山东省散装办新一届领导班子有清醒的认识。为了集体的荣誉,更为了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他们上下齐心协力,殚精竭虑,寻求突破,经过五年奋斗,终于实现了超常性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先进和后进没有永恒,今天你赶我,明天我超你,这才是正常现象。我们相信在发展散装水泥事业的竞赛中,一定会有更多的省市后来居上,力争超过山东;我们也同样祝愿山东再接再厉,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