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江苏建筑业支柱地位愈加巩固 民营企业渐成主角
建筑业是江苏省的一项传统优势行业,江苏建筑业的发展在全国始终保持在前列。“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加大以及各板块经济区的配套建设、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率的提高和我国新兴的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江苏省建筑业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为建筑业自身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体制改革,资质就位,民营企业唱主角
2001年,国家建设部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对建筑业企业实施了新的资质管理。
在2001年新资质就位之前,江苏共有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374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84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5.6%;集体企业1297家,占全部企业的34.6%;国有和集体企业合计所占比重为50.2%,在全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经济类型中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694家,占全部企业的18.5%;股份有限公司237家,比重为6.3%;私营企业602家,占16.1%,基本上都处于从属地位。
江苏建筑业企业按新资质重新就位以后,到2005年,江苏建筑业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企业5392家。由于江苏省建筑行业从2001年建设部颁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开始,就在全行业中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全省建筑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地区围绕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等目标,开展了二轮、三轮改制。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江苏省国有和集体企业仅有898家,占全部企业的16.7%,已经退出了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民营建筑业企业,到2005年末,江苏省私营建筑企业2461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45.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431家,占全部企业的26.5%;仅仅这两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就已经占到江苏省全部建筑业企业的72.1%,成为了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的主力军。
(二)一体两翼,发挥特长,促进企业发展
江苏建筑业的发展坚持遵循“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所谓“一体两翼”,是指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以苏中为主体,苏南、苏北为两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构架一种以施工总承包公司为龙头、综合性及专业性施工公司为主体、小型劳务分包企业为补充的新型模式,使大、中、小型施工企业分工明确、协调配套,形成一个新型的、高效有序的承包体系。
近五年来,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快的速度,2005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65.09亿元,数量规模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两倍,达到183.7%,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3.2%。五年来江苏省建筑业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874.57亿元,比"九五"期间完成的产值总和增长了一倍多,增长幅度达到140.7%。
从地区发展情况来看,苏中地区是江苏省建筑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地区,南通地区的建筑队伍在全国赫赫有名,为江苏省建筑业在省外开拓发展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曾获得建筑业“铁军”称号。2005年仅南通一市,就完成了近900亿元的产值,占到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0.6%,保持着全省领先的地位。苏南则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准了突破口,依靠企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在装饰装修、古典园林、工业安装、多元经营等方面重点发展,把专业做专做精,也成为江苏省建筑业的主要力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便是全国装饰企业的领头羊。而苏北地区由于以劳务输出为主,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对缺乏,发展也相对较为滞后,在全省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2000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建筑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2.3%、40.5%和27.2%,到2005年格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苏南、苏中齐头并进,建筑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1.4%和41.7%,苏北则下降到16.9%。
同时,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走的是外向型的道路,承接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项目,江苏省建筑队伍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个省份。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省外施工产值占到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的1/3强,江苏省建筑队伍在省外的施工产值也逐年增加,2000年,全省在省外施工完成产值642.75亿元,到2005年,全省在省外施工完成的产值达到1485.81亿元,增长了131.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2%。
房屋建筑是建筑业的主要产品,“十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企业完成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总计达到179918万平方米,是“九五”期间的2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到9537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长94.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逐年增加。2000年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的住宅竣工面积为7070万平方米,到2005年已经增加到1438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合计竣工住宅面积达到5142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15.3%。
(三)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施工能力和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围绕实现建筑强省和推进全省建筑业转型目标,不断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改变江苏省建筑业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尴尬局面。
建筑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氛围在江苏省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有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大专院校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建筑业工程技术标准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标准、规定的修改完善,有效规范了施工行为,提高了施工质量,促进了建筑施工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工程施工中生产组织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工法,"十五"期间,全省共评选省级工法165项,其中17项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全省共建立了584项省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其中374项工程已经通过验收;共有15项工程被确定为国家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全省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技术、超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依靠科技支撑建设了以润扬大桥、南京奥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体量大、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的大型工程项目。
2000年,江苏省建筑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尚不到7万元/人,通过“十五”期间不断加大的技术创新力度和设备购置投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升, 2005年,在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比2000年增加53.7%的基础上,江苏省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2.9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85.7%。
“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企业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詹天佑奖4项,鲁班奖77项(其中参建奖36项),国优奖10项,华夏奖7项,国家级装饰优质工程奖40项,国家级QC成果43项。此外,还评选出“扬子杯”优质工程奖1593项,装饰国优63项,装饰省优392项,省级QC成果595项,省科技进步奖16项。仅2005年一年,全省就有422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有8项工程获国家级最高奖“鲁班奖”;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一个省在一个年度获12项建筑工程最高奖,在全国尚无先例。
(四)效益提高,贡献加大,支柱产业地位愈加巩固
随着江苏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在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巩固,社会效益和社会贡献越来越显现。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
2001年至2005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5年,江苏省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365.09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6%。建筑业作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江苏省国民经济增长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改善城乡面貌、缩短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二,大量的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作用,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2005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8739.71亿元,其中近50%的投资是由建筑业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建筑业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252.79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3.9%。第三,建筑业对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相关的研发、设计、咨询、监理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建筑机械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辐射作用。第四,建筑业和建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江苏省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建筑业在安置人员就业,尤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突出。在江苏省2005年330多万人的建筑大军中,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280万的建筑业从业人员来自于农村,按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江苏省建筑业人均收入1.6万元计算,为江苏省农民增加经济收入448万元,是提高江苏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十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是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地完成了省有关部门所确立的向建筑强省跨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到2005年,在总量和规模上打下基础,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3161亿元和1000亿元。),为江苏省建筑业“十一五”的科学发展和2015年实现跨越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江苏省建筑业跨越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增长、低效益,困扰企业发展
“十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23.2%的高位运行,而企业的产值利润率水平却始终不高。大多数施工企业拥有的仅仅是常规技术,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差别化竞争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不到位,传统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形成了建筑业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建筑业是资源消耗“大户”,是建立在粗放型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资源耗费的沉重代价削弱了企业的利润。2000年,江苏省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为1.3%,到2005年5年时间,也仅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产值利润率提高到2.3%;同时,居高不下的应收工程款,对企业的资金运用形成极大的障碍,长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2000年,全省建筑业企业应收工程款为218亿元,到2005年,应收工程款却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了498亿元,使企业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蚕食本该为企业所得的一些利益。
(二)宏观调控,建筑业持续高速发展难度加大
2003年,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项目重复建设、个别行业投资过热,造成了煤电油运全面趋紧、基本建设生产资料如钢材、水泥等价格猛涨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使用和信贷投放,着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增长,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慢。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设、建筑用地的使用被法制化、规范化,除此之外,环境资源、资金等因素,都将对未来的投资规模和土建用地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又将直接制约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承担者--建筑业的发展。
(三)区域建筑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加大
虽然江苏省是一个传统的建筑业大省,建筑业发展在全国始终位居前列,但是,从全省来看,各地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虽然江苏省建筑业发展呈现一体两翼的格局,发挥各自的特长,差异竞争,但是,从近几年建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明显加大。
苏中地区是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龙头,以传统的施工总承包优势,带动苏中地区乃至全省建筑业的发展,苏中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总量从2000年的623.19亿元,扩张到2005年的1822.21亿元,增长192.4%,年均增长23.9%;苏南地区依靠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打造了一批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专业企业,发展更快,建筑业生产总量从2000年的497.78亿元增长到1807.30亿元,增幅达263.1%,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29.4%;而苏北地区则缺乏竞争优势,以建筑劳务输出为主要手段,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发展势头远远不如苏南和苏中地区强劲。2000年到2005年,建筑业生产总量从417.87亿元发展到735.58亿元,增长幅度仅为76.0%,年平均增长12.0%,大大落后于苏中和苏南地区。
三、促进江苏省建筑业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观念,促进企业发展
虽然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股权结构单一、设置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民营化企业股权过于分散、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公有资本从建筑领域退出。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按照有利于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主要骨干积极性的方针,加快股权流转,逐步建立起以产权为联结纽带,适度集权和放权管理相结合、宏观政策导向调控与自主经营相统一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组成系统的战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同时,引导和培育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工程承包形势,使之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引进和吸收利用国际上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建筑、设计资源,提高企业总体上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全省建筑业由数量型、劳动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质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和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地位,提高江苏省建筑业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面促进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
(二)加大建筑科研、技术革新投入,加快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加快江苏省建筑业转型和实施建筑强省战略的主导力量,建筑业要发展,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是关键。“十五”期间,转变建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江苏省发展建筑经济的重点。但是,建筑经济向集约型、技术型转变的效果仍不理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困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力度不够。
虽然江苏建筑业发展到目前在总量和规模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与中央企业和少数兄弟省市企业还存在差距。由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大多数施工企业拥有的仅仅是常规技术,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差别化竞争能力弱,不仅使江苏企业在省外市场受到挤压,而且省内市场的份额也被中央和部分兄弟省市企业越来越多地蚕食着,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如果江苏省建筑行业不具备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加快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依然靠一些传统的技术和装备维持现状,就很难提升竞争力、形成新优势。
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传统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是江苏省建筑业今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市场的竞争必将愈来愈激烈。发展信息技术,全面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建筑企业商务电子化、经营网络化、管理系统化,形成企业反应、决策、运转的高效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整合全省建筑资源,带动全省建筑业共同发展
江苏省的建筑业发展走的是外向型的道路,在建筑业领域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面对江苏省区域建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应将全省建筑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不能只打南通牌,也不能只打苏中牌,而是应该发挥苏中特级企业的龙头骨干作用,共同出击省外、境外市场,打的是江苏牌。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把苏南、苏中、苏北建筑业企业的资金、技术、施工能力和廉价劳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江苏建筑业的优势资源,在继续巩固、提高省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联手拓展省外市场,提高省外、境外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江苏省建筑业的巨大产能,同时,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创立品牌工程,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扩大江苏建筑业的影响力,有意识、有步骤地改变在部分省市区规模偏小、品牌不响、过于分散以及江苏省建筑业自身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全省建筑行业的共同发展。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