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关于促进开发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5/12/14 00:00 来源:

......

      湖南省开发园区为湖南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所在区域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现阶段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为了促进开发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厅组成课题组,于近期对长沙、株洲等6市和上海、合肥等沿海和中部地区城市开发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表明:我省开发园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三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承接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沿海梯度推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切实把园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湖南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兴办开发区,经过十多年发展、整顿,到现在,全省共有各类开发园区228个,其中国务院批准的3个,省政府批准的80个,市、州、县政府批准的118个,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州政府所属部门批准的27个。经清理整顿后,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共保留99个,其中国家级3个,即长沙、株洲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园区69个,省以下27个。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发园区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三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GDP30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比全省高16.43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5.39%。完成工业增加值21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7%,比全省高7.27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12.16%。完成税收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6%,占全省总量的8.85%。从某种程度上说,3个国家级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占全省城镇面积1.67%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39%的GDP,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3家国家级开发区出口7.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76%,占全省的24.25%;进口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5%,占全省的32.49%。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省外境内资金18.6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10.32%、3.66%。到2004年底,3家国家级开发区共有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26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8.12%,其中进入我省世界500强的32家工业企业有13家分布在3个国家级开发区。今年,我省郴州出口加工区已获批准兴建,长沙霞凝物流保税中心也在兴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沙经开区、湘潭高开区、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一批园区都成为当地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区域。

  (二)已初显高新技术孵化区和产业聚集区特征

  一批开发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在园区内居于优先发展地位。3家国家级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69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0.94亿元,占开发区总量的6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量的89.2%;共孵化了28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产品)。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开发区的“洼地效应”带形成了不少产业集群雏形。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混凝土输送、隧道岩石挖掘机、起重提升机等重型机械产业;以长丰猎豹等企业为龙头的大客车、货车、吉普车等汽车制造产业群;以LG飞利浦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长沙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科技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群;株洲高新区形成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能源环保三大产业群。还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望城台商投资区、邵阳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等园区,也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三)已成为城镇化的延伸和拓展区

  开发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工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变了荒郊野村的旧面貌。全省各级开发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兴区并举,在所在区域的城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如长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阳高新、怀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凤凰园、岳阳城陵矶、郴州经济开发区等已成为所在城市的最具现代化的产业新区;邵东、嘉禾、平江、石门、汨罗、耒阳等一批县(区)市办开发园区的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老县城。开发园区的迅速崛起,为加速我省城镇化,引导非农人口转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已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

  许多开发园区把体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采取了“管委会”的“准政府”管理模式,成功的实践了“小政府、多功能、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保持了精简高效的运转。绝大多数开发园区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率先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较早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政企关系。此外,还在依法行政、投融资体制、滚动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有偿出让、引进人才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开发园区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园区本身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发展上存在差距,经济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发展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湖南省排列前茅的长沙经开区,2004年实现GDP102.32亿元,占全市9.23%,工业总产值217.88亿元,占21.66%,财政收入13.32亿元,占6.56%。而天律开发区:2004年实现GDP525亿元,占全市的18.5%;工业总产值1820亿元,占33.5%;财政收入89.8亿元,占17.9%。经济拉动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长沙经开区累计实现GDP283.95亿元,工业总产值537.8亿元,出口总额7.12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每增长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只0.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1.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0.6个百分点。而天津开发区每增长1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近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超过3个百分点、出口总额超过5个百分点。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长沙经开区2004年经济强度(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产出生产总值)14.01亿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18.8亿元。

  (二)引进外资不力,外向化程度亟待提高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利用外资规模小。2004年,长沙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占全市引进外资的22.97%,株洲高开区实际利用外资0.31亿美元,占全市引进外资的24.4%,而天津市经开区则达38.7%,安徽省合肥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达52%,芜湖经开区达58.5%。大项目少。至2004年底止,进入三个园区的世界500强只13家,而合肥两个园区就进入了27家。研发中心进入少。我省仅1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外资进入我省园区缓慢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园区招商引资措施不力和对引进外资积极性不高有关。

  (三)无序竞争较为突出,整合资源势在必行

  由于开发区热,造成园区发展过多过滥的后遗症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例如,有的市县沿线几十公里就有4个开发园区,各园区紧靠相连,相互达界,发展空间极为狭小。园区密集和重复发展,造成无序竞争,带来突出问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用地上,集约化程度低、效益差;基础设施投入上,消耗大,利用率低;管理上,并列机构多、人员多,效率低;产业发展上,规模小,同结构,配套能力低。抬高了招商引资成本。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相差无几,特色不明,为了达到短期目的,各园区从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出发,违背经济规律,甚至不惜血本,推出优惠政策,都搞“两免三减”,“三免三减”,有的还更为优惠。如有的市任意降低项目用地价格,将地价按低于成本价30-50%甚至更低出让。有的市将企业应尽的纳税义务一优再优,税收奖励幅度超过了财政所得的50%。开发园区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严重抑制了各类园区开拓创新的动力,大大消耗了优势园区的竞争实力。

  (四)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待加快

  湖南省开发园区虽然有的已出现了产业集群雏形,但与沿海比较,这一特征并不明显。产业链短,结点少。由于园区内企业主要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入园的,在产业集群中明显存在两个不足。即外资企业大都来源于周边国家的中小资本和华人资本,其项目也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项目,其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内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方面的中低端和低层次的加工上,产业链短,结点少。空间聚集的多,内部关联的少。园区企业之间,多数属空间聚集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组合,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生产、流通、服务的机构协同、协作的机制也不健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园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技术、产品、信息、人才等溢出和带动效应也不强。

  (五)体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开发园区体制性障碍,突出反映在职能授权大都不到位。根据省政府文件规定,开发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独立行使同级经济管理权限。由于这一授权法律地位不明确,造成其授予的权力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相抵触,导致一部分园区的管理回到过去的体制下。另一部分园区因授权不能到位,致使入区企业因规划、报建审批环节过多、时限过长等,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维护开发区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搞部门垄断,对园区实行以罚代收、随意检查、交叉检查等强制性行为,影响园区形象。

  (六)发展后劲不足,功能期待增强

  用地指标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是非常正确的。但对于发展来势好的开发园区,却面临着困惑。如长沙市经开区实际征用土地面积为14.3平方公里,到2000年底开发面积就已超过了国务院批准的12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围,土地开发空间受限。又如长沙经开区、株洲高开区今年可供使用的土地约700亩和600亩。照常,历年可供开发区自行使用的储备土地都在1500亩以上。目前,随着招商引资和改善环境等措施的落实,外资进入我省的来势看好,在长沙、株洲等地的重点园区出现了“项目等地,排队入园”的状况。由于开发区用地采取“先有项目,后批土地”的管理办法,使开发区用地的时间弹性大大减弱(因为一个项目从谈成到报批再到有权开发所需时间都在半年到一年)。而市场又在不断变化,很容易错失良机。开发经费不足。长期以来,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和银行,融资渠道不宽,导致开发经费不足。就是目前发展最好的长沙经开区,由于历年来透支严重,资产负债率达74%;再加上税收入库增长不快,土地开发成本增加,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区内有一大批文化低、素质差的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定居下来,成为开发区新增人口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开发区管理层面上,部分行政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或工作动力,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和留住更难的状况。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把握发展方向,明确战略定位

  湖南省经济开发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投资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聚集、人才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沿海梯度推移,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主要承接地和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湖南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省经济开发园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在全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开发园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时,应作科学定位,科学规划。在全省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导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既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又能顺应国际国内投资需求变化趋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明确组织定位、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株洲高新区提出用市场化理念,企业化运作,做工业发展商,把新区建设成为协作配套能力强、工业设施完善、物流组织便捷、售后服务满意、政策服务高效的创业乐园的定位值得其他园区借鉴。全省园区定位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国家级开发区,应发展成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以外资带动内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区内带动区外,充分发挥对长、株、潭地区乃至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湘潭高新区、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良好的园区,既要看齐国家级园区的部分功能,又要体现自身特色,提高吸收内外资质量,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省级开发园区,以吸收国内外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和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县市级的各类工业小区,重点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办成特色小区。

  (二)加快改革创新,再创发展新优势

  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开发园区获得发展新契机和培植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许多优惠政策逐步丧失的情况下,体制和机制优势已成为各开发园区吸引投资的最大优势。开发园区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1、深化管理机构改革

  开发园区充分借鉴国际和沿海特区发展经验,采取“管委会”的“准政府”管理模式,引入“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保持了精简高效的运转。现在全国发展快、效果好的开发园区几乎都是采用这一管理模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应该坚持。为进一步确保管委会机构和职能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为所在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授权行使同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以及社会管理职能,制订所在地开发园区的具体发展方针、发展目标、行政管理体制、管理职能和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包括国土、规划、税务、公安等部门在内的各职能部门都应以“授权委托,备案监督”的方式对开发区进行监管。并且充分下放已设置的机构权限,其中包括:国土分局的土地出让合同鉴订权、土地登记发证权以及土地执法监督权,人事代理权等,让开发园区真正实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与此同时,开发园区还要借鉴青岛市的经验,精简机构,设立中介组织,延伸政府服务职能,建立“小政府、大中介”、“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

  2、创新投融资体制,探索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新模式

  开发园区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是长期以来主要采取由政府或政府所属公司投资与管理的单一模式所致,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原则,深化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说,园区开发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机制,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进行企业化运作。有条件的园区可以借鉴沿海引进外国工商界参与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经验,推动园区投融资体制改革。

  3、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开发园区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要不断创新用人机制。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才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建立健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机制和在职干部的任期制、转岗交流制度。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实行聘任、聘用制,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加大对金融、商贸、法律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总之,要在制度上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公平考核的评价标准。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增强外向带动能力

  招商引资是开发园区实现经济增强和外向带动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中心任务。湖南省的开发园区要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

  1、积极开辟招商引资途径

  园区招商引资要坚持外资与内资引进并重,生产性项目与研发性项目引进并重,龙头项目、核心项目与配套项目引进并重。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和近期招商规划,主动招商。加大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当前,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进行新一轮全球布局中特别看重我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大量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以及广阔的经济增长前景;我省又已进入后发优势的显现时期,开发园区应充分发挥好引资平台作用。着重引进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引进世界500强,引进国内外实力强、技术好、规模大、着眼长远利益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园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抓好核心技术项目的招商。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要重视对拥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中小型生产企业的招商。在国际市场上,欧美国家一大批既有称雄世界的独特技术、又有良好品牌和信誉的中小企业,已有向我国寻求低成本、大市场发展倾向,湖南省园区应尽早开辟这一招商引资途径。在国内,突出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抓住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科技成果亟待转化的机会,运用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优势,吸引科技人员带着成果入园。抓好生产服务项目招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延伸到服务业领域,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境外包等方式向外转移服务。国际服务业与货物加工贸易不同,不存在运输成本,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湖南省拥有土地、人力等资源低成本优势。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要抓住机遇,成为承接国际服务承包的重要基地。

  2、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在继续采用过去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的同时,努力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配套条件是决定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因素。开发园区应以主导产业为优势,努力做好产业资源的规划、整合、包装,再有针对性招商。积极采用专业化招商。要针对招商对象,设立专门的投资促进人员和机构,实行专业化招商。在强化专业招商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将非专业招商部门如城市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部门的工作精力引导到招商引资的审批服务、政策研究、规划协调和督促工作上来,为招商引资提供职能服务。利用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各级招商部门、外贸部门、商会等专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它们与前往国家相应机构的联系,并对企业进行定期的实习、调研、考察,利用各种机会推介湖南。定期邀请招商国家和地区的各级商会、行业协会及其成员企业来湘增进了解。以商引商。以商引商是一种有效的招商引资方式。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增资扩股、“以商引商”的项目到位外资已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数的35%,长沙、永州、郴州、湘潭等市的占比还要高,这种招商形式是用外资企业在我省兴业的成功事实、亲身体验和配套发展的需要来吸引投资者的,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整招商引资的考核指标。改变过去用单一的以引资数量为考核目标作法,实行以到位外资、税收、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等综合指标进行考核。

  (四)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开发园区,不但要吸引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进入,要使园区本身从“政策园区”向“功能园区”转变,即由聚集和培养优势企业向创新和培养优势集群转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面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域和优势产业集群。

  1、分类引导和培育

  培育战略型产业集群。以LG飞利浦曙光、三一、长丰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群为基础,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养;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促进优势产业群向战略型产业群发展。改造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有色金属、非有色金属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向产业中高端伸展,促进产业从低端集群向中高端集群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好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优势,用集群式创新理念,促进科学成果,在引进、开发、孵化过程中向集群式发展;高新区要形成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知识集群和以某类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集群或研究与开发集群。当前重点培育具有一定基础的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唐人神、加华牛业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2、健全引导机制

  一是选择具备条件的园区发展有资源优势或区域优势的产业群。学习厦门以产业链发展园区的方式,对园区的产业布局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群为导向。二是在扶植部分园区时,将优惠政策逐步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和产业倾斜,支持集群式发展。三是鼓励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四是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开发园区,引导形成高端集群。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开发园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追求速度、效益与质量的统一,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靠集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开发要由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式开发,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充分利用现有项目和资源,增资扩股,做到“零土地招商”;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倡导建多层楼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厂房和绿化面积;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对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项目进行清理、调整和收回。

  2、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

  全面实施项目入区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入区门槛。入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带动力强,高技术、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率先探索在资源运用、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如引导制定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形成自发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3、积极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变单纯的工业区规划为城市新区规划,完善现有道路网络系统,推进水、电、气、通信等全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城市功能;外资企业较多的园区,学习上海浦东的作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的实际,建设如“外商居住小区”、“外商医疗保健中心”、“外商子女就读学校”等服务机构和生活配套设施。

  4、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开发园区要在鼓励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合理使用土地征用费等方面为失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要通过建立公积金制度,为入区工作人员解决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面向区内所有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5、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

  首先,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对报建、立项、登记、核准、审批等各环节的清理,进一步解决好审批事项过多,审批手续烦琐,办事不透明等问题。第二,切实改善公共服务。努力提高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全程服务和长期跟踪服务,把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落到实处,不留盲点和空缺。第三,率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做诚信示范区。各地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政策措施不因负责人的变更而改变;不提不负责任、不切实际的口号和承诺,做到一诺千金,以行践诺,示信于民,取信于商;逐步推进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推进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植力度

  实行特殊政策是开发园区特殊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体现。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支持。优惠政策应由原来向区域倾斜更多的向技术和产业倾斜。

  1、进一步明确管理体制。学习沿海省市的经验,将园区的管理体制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建议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制定并出台《开发园区管理条例》,在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进一步明确“管委会”的职能,赋予开发区市、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理清政府部门与开发区以“授权委托、备案监督”的监管关系,引导园区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

  2、在强调集约用地的同时,注重发挥土地要素对园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招商引资靠土地,土地来源靠园区,园区应建立必要的土地储备和科学用地机制。一是对发展前景好的重点园区,在制定和上报土地利用规划时,应适度扩大规划面积,适当增加用地指标和土地储备周转计划;二是对世界500强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强、环境污染低的项目,供地面积应予放宽,土地转让价格给予优惠。

  3、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产业引导。一是学习上海的作法,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投资总部和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多减免税,对其科研人员居留、出入境提供更方便条件,对员工培训提供资助;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适当放宽。二是开发区所引进的符合国家鼓励类的利用外资项目,凡达到一定规模、技术先进、对全省或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优先列入省或市(州)、县(市)重点项目,予以安排和建设。列入省五年发展规划、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工业项目、各地新上工业项目以及老企业易地技改项目,凡适合在开发区建设的,都要向开发区集中。

  4、加强配套产业政策衔接。对跨国公司为其配套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加大政策鼓励力度;对发展中小配套企业的政策,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做到政策目标一致;对大企业在科研、产品开发、产品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有利用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对引导行业协会发育、发展、整合的政策要加大力度。

  5、完善配套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全程服务。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都实行全程代理、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由监察、商务部门联合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行政效能监察,依法依规推进工作。二是重视对园区的供电、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支持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如扩大电网资源,确保重点企业用电尽可能减少因停电造成的生产损失。三是学习沿海发达地区,为吸引高素质人才落地创业,在户口迁入、职称评定、子女入学、买房定居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技术咨询、设计包装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信息、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承担更多的项目运作职能。

  6、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植力度。借鉴湖北省的作法,从2006年起,开发区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留开发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州)、县(市、区)财政获得的开发区工商税收增量分成收入,每年安排一定的数量用于支持开发区加快建设和发展。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09-22 01: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