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品砼市场现状:浮华背后存隐忧系列之二
商品混凝土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利润下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商品混凝土市场只能用“火爆”来形容。由于国家在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投资及对混凝土现场搅拌的严格限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国家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商品混凝土需求旺盛、利润可观。许多施工用户购买商品混凝土经常要拿着支票排队等候,搅拌站昼夜运转仍然供不应求,C30混凝土售价高达350元/m3左右。看到搅拌站如此红火的商机,想分享这块美味奶酪的人趋之若鹜。2002年前后,北京建工集团、城建集团、住总集团、中建一局集团下属的搅拌站分别成立分站或进行企业改制、扩建,同时大批民营资本迅速进入混凝土市场。搅拌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量也由原来的几十家扩张到上百家,在京沈、京开、京石、八达岭等高速公路附近,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会有几家大型搅拌站投产。行业外的投资商不惜血本,一次性投资几千万购买大型搅拌机组、混凝土罐车、泵车,市场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做成北京市商混市场的旗舰。原有各大型搅拌站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纷纷跳槽、外流。成为新建站的经营、管理骨干。不足十年,北京市混凝土搅拌站(楼)已从几十家发展到191家(其中无资质挂靠的38家)。
经过几年的变迁,商品混凝土市场已经迅速从“供不应求”转入“供大于求”。各个新建的民营股份制搅拌站按揭购买的设备要定期还款;投资商的收益要给予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人员的日常开销都加大了资金的压力。此外,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特点是产量决定利润,产量越大,平均生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企业参与的大项目越多,知名度越高,承揽工程越容易,这些因素都促使各搅拌站纷纷抛弃以前形成的默契行规,开始为生存而无序竞争,压低价格,抢夺市场。商品混凝土市场价格已降至底线,从90年代每方混凝土100多元的利润下滑到现在只有10~20元/m3利润(这也只是在免税的前提下,如果是全额缴税,利润还不到10元/m3)。让我们算一笔帐:C30混凝土现在的市场均价约是270元/m3,而原材料的成本就接近210元/m3,运输成本9元/m3左右(不包括人工费),还有设备折旧、设备维护、保养及零配件购置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税金、水电燃油费用、土地租用费用,实际利润所剩无几。前几年开发商可以轻松的从银行拿到贷款,现在银行收缩了银根,开发商只能找下游的建筑承包商分担资金压力,建筑承包商不但要垫资承揽项目,同时又要找混凝土搅拌站、材料供应商等下游产业寻求支持。由于施工单位拖欠款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搅拌站在承揽工程时采取了宁可被压低价格,也要干工程款有保障的项目;宁可设备人员闲置,也不盲目开工;宁可压缩产量,丧失利润,也不垫资生产,形成新的资金拖欠。以上种种现象都不是一个健康的商品混凝土市场应有的现象,这些对行业的发展,对混凝土设备在北京市场的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冲击。
国产设备渐成购买主流
投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关键之一就是购置设备。要想发展首先必须扩大混凝土搅拌、运输、泵送的实力,设备大型化,品牌化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彰显实力的重要手段。优先购买进口设备,又成为其实力显现的重要标志。
搅拌机组的购置成本相对较低,大批量的混凝土罐车和泵车的购置则为企业发展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据记者了解,2001~2003年新成立的大多数民营搅拌站购买的搅拌设备多为两套搅拌容积3m3或2m3的机组,而泵车和罐车(甚至是搅拌机组)大部分是依靠银行贷款购置的,最早只用10%的首付款即可按揭购买设备,之后到2004年按揭未叫停之前首付是30%,这样银行贷款利息就成为搅拌站经营中一项重要成本,并在日趋恶化的竞争环境中越来越沉重。
随着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更多国产设备在性能上日渐与进口品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些企业的主力产品甚至要优于进口产品。另外,国内混凝土制造企业在价格、供货条件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尤为明显。一部分理性思考、根据自身实力选购设备的搅拌站企业对国产混凝土机械有了更多的认同。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