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外加剂行业现状及产品应用情况
2005-09-12 00:00
一、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在北京市备案的外加剂企业达到了230家,备案产品有935种,其中,本市企业近150家。企业数目及产品品种数目都居全国之首;但企业规模较小,年销售额15亿元左右。
2、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北京市外加剂企业生产设备普遍简陋,中控检测设备条件较差,因而难以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北京市合成高效减水剂厂家规模较小,平均产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外多用30~50立方米的反应釜,北京最大的仅5立方米。目前还没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品牌。
3、拖欠货款问题仍较严重。据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外加剂分会2003年年底统计,全市外加剂企业被拖欠款5.7亿元。同行之间恶性压价,导致行业利润微薄,难以扩大规模和增加技术投入。
二、产品应用情况
1、根据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的统计,2003年混凝土产量为3000万立方米,混凝土外加剂用量为45万吨,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比例为90%,比全国水平高近50个百分点(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统计2003年全国混凝土掺加外加剂的比例为38%),应用比例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
预计2004~2008年北京市混凝土年产量将维持在2500~3000万立方米左右,外加剂用量每年约40~50万吨。预计2004年~2008年北京市混凝土总产量共计约1~1.2亿立方米,外加剂总量约150~200万吨,外加剂总产值约50~70亿元。
2、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是外加剂的最大用户,使用量占到外加剂总用量的80%,供应搅拌站的外加剂产品除膨胀剂和部分防水剂外均为液体产品。北京市有构件生产资质的企业156个,使用外加剂比例为90%,使用总量占外加剂总用量的10%。由于北京市严格限制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因此现场搅拌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数量呈下降趋势,估计约占总量的10%,且绝大多数为粉剂产品。
3、北京市混凝土外加剂应用量最多的产品是膨胀剂,2003年用量为20万吨,占总量的43.31%,其次是泵送剂,2003年用量为6.7万吨,占总量的14.58%。
4、北京市外加剂产品应用技术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处于先进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型高效减水剂应用比例低、掺量大、对混凝土耐久性考虑不够等方面。
——新型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比例低。北京市使用的高效减水剂78%是传统的萘系高效减水剂,近年来受工业萘价格波动的影响,氨基磺酸盐系、三聚氰胺系等新型高效减水剂的应用得到较快发 ;脂肪族磺酸盐系减水剂因会造成混凝土颜色偏差,接受程度受到影响;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对各种水泥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价格较高还难以被市场认可,产品仍停留在工程试点阶段。
——高浓产品应用比例。萘系高效减水剂中低浓产品占到90%,硫酸钠含量18%~25%。防冻剂产品也主要使用低浓产品,经常造成结晶堵管。而发达国家萘系高效减水剂100%使用高浓产品,硫酸钠含量5%以下。
——对混凝土耐久性考虑不够,引气剂使用比例低。日本混凝土100%使用引气剂,对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有重要作用,但在北京市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强调的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掺加引气剂的混凝土量不足混凝土总量的5%。
——木质素减水剂改性研究没有明显进展。
——在控制结构裂缝方面多采用大掺量膨胀剂或抗裂防水剂的技术路线,有时由于应用不当,致使该类产品社会信誉下降。
——防冻剂产品中氨含量控制较好,但氯离子含量超标问题仍然没有杜绝,含碱量高的钠盐仍大量使用,钙盐因和低浓产品反应沉淀以及混凝土流动性较差等原因使推广受到限制。
三.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泥品质波动大,外加剂适应困难。北京市建设工程使用的水泥品种多,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品种甚至同一品种不同批次的水泥品质波动大,特别是在水泥生产实施了ISO新标准后,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阻碍了外加剂应用技术的发展。
——产品名称混乱,用户难以辨真伪。部分企业为了商业利益,擅自夸大产品的使用功能,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北京市禁止使用复合型膨胀剂后,一些复合型膨胀剂生产厂家将产品改名为多功能型防水剂,掺量甚至高于膨胀剂(8%~12%),误导用户并严重扰乱了市场。
1、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在北京市备案的外加剂企业达到了230家,备案产品有935种,其中,本市企业近150家。企业数目及产品品种数目都居全国之首;但企业规模较小,年销售额15亿元左右。
2、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北京市外加剂企业生产设备普遍简陋,中控检测设备条件较差,因而难以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北京市合成高效减水剂厂家规模较小,平均产量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外多用30~50立方米的反应釜,北京最大的仅5立方米。目前还没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品牌。
3、拖欠货款问题仍较严重。据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外加剂分会2003年年底统计,全市外加剂企业被拖欠款5.7亿元。同行之间恶性压价,导致行业利润微薄,难以扩大规模和增加技术投入。
二、产品应用情况
1、根据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的统计,2003年混凝土产量为3000万立方米,混凝土外加剂用量为45万吨,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比例为90%,比全国水平高近50个百分点(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统计2003年全国混凝土掺加外加剂的比例为38%),应用比例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
预计2004~2008年北京市混凝土年产量将维持在2500~3000万立方米左右,外加剂用量每年约40~50万吨。预计2004年~2008年北京市混凝土总产量共计约1~1.2亿立方米,外加剂总量约150~200万吨,外加剂总产值约50~70亿元。
2、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是外加剂的最大用户,使用量占到外加剂总用量的80%,供应搅拌站的外加剂产品除膨胀剂和部分防水剂外均为液体产品。北京市有构件生产资质的企业156个,使用外加剂比例为90%,使用总量占外加剂总用量的10%。由于北京市严格限制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因此现场搅拌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数量呈下降趋势,估计约占总量的10%,且绝大多数为粉剂产品。
3、北京市混凝土外加剂应用量最多的产品是膨胀剂,2003年用量为20万吨,占总量的43.31%,其次是泵送剂,2003年用量为6.7万吨,占总量的14.58%。
4、北京市外加剂产品应用技术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处于先进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型高效减水剂应用比例低、掺量大、对混凝土耐久性考虑不够等方面。
——新型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比例低。北京市使用的高效减水剂78%是传统的萘系高效减水剂,近年来受工业萘价格波动的影响,氨基磺酸盐系、三聚氰胺系等新型高效减水剂的应用得到较快发 ;脂肪族磺酸盐系减水剂因会造成混凝土颜色偏差,接受程度受到影响;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对各种水泥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价格较高还难以被市场认可,产品仍停留在工程试点阶段。
——高浓产品应用比例。萘系高效减水剂中低浓产品占到90%,硫酸钠含量18%~25%。防冻剂产品也主要使用低浓产品,经常造成结晶堵管。而发达国家萘系高效减水剂100%使用高浓产品,硫酸钠含量5%以下。
——对混凝土耐久性考虑不够,引气剂使用比例低。日本混凝土100%使用引气剂,对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有重要作用,但在北京市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强调的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掺加引气剂的混凝土量不足混凝土总量的5%。
——木质素减水剂改性研究没有明显进展。
——在控制结构裂缝方面多采用大掺量膨胀剂或抗裂防水剂的技术路线,有时由于应用不当,致使该类产品社会信誉下降。
——防冻剂产品中氨含量控制较好,但氯离子含量超标问题仍然没有杜绝,含碱量高的钠盐仍大量使用,钙盐因和低浓产品反应沉淀以及混凝土流动性较差等原因使推广受到限制。
三.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泥品质波动大,外加剂适应困难。北京市建设工程使用的水泥品种多,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品种甚至同一品种不同批次的水泥品质波动大,特别是在水泥生产实施了ISO新标准后,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阻碍了外加剂应用技术的发展。
——产品名称混乱,用户难以辨真伪。部分企业为了商业利益,擅自夸大产品的使用功能,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北京市禁止使用复合型膨胀剂后,一些复合型膨胀剂生产厂家将产品改名为多功能型防水剂,掺量甚至高于膨胀剂(8%~12%),误导用户并严重扰乱了市场。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