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任务

2005-04-30 00:00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要把握好“一条红线”、做到“四个坚持"。“一条红线",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红线,统领发展改革工作,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四个坚持”就是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发展改革系统来说,2005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控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但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而有所改变。
从目前情况来看,宏观调控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尚未完全消除,一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在建和新上项目过多,投资扩张的冲动还很强烈;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煤电油运紧张,资源约束矛盾仍很突出;在解决“瓶颈”制约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电站项目无序建设的现象。这些情况充分表明,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我们要从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调控措施的自觉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
第一,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继续搞好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加快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能耗、物耗、环保、安全等市场准人标准;落实已确定的各项调控政策,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铁合金等行业投资反弹;认真做好项目清理后续工作,区别情况,妥善处理,该停建的坚决停建,该限期整改的严格整改;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认真抓好违规电站的清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

    第二,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确把握国债资金的投向。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相互配合,安排好中央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的重点投向:一是保证在建国债项目按期完成,发挥效益。主要包括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人畜饮水、县际和农村公路、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在建项目;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三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四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重大项目储备,及时下达投资计划,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稽查监管,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努力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把缓解煤炭供求偏紧的问题作为明年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重点。要采取综合措施,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组织和引导煤炭企业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努力增加生产供应。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运煤铁路和北方下水港口等煤炭运输通道改扩建力度,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改革传统煤炭订货分配方式,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

    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从完善政策和规范标准人手,落实有序供电、合理用电方案,努力缓解今冬明春和明年迎峰度夏两个用电高峰期供求紧张的矛盾。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控制甚至停止供电。继续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电。

    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支持煤炭液化、石油天然气开发、天然气发电、可再生能源、LNG、水电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重大铁路和公路干线建设步伐c加强跨区域电网和电网薄弱环节建设,搞好西部地区农网改造、县城电网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强沿海港口集装箱、进口原油、进口铁矿石运输系统及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做好供需衔接工作。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国家储备制度和化肥淡储旺销制度,运用多种有效方式进行适时适度调节。合理安排运力,优先保证粮食、煤炭、石油、化肥等重点物资的运输需求。

    第四,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根本措施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保持粮食和重要生产资料供求基本平衡。与此同时,要加强物价监管,继续实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通报制度和“两条控制线"政策。加强价格政策和价格形势的发布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心理预期。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把握好政府提价项目出台的时机和力度,避免集中出台政府提价项目。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第五,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要坚持月度分析和及时报告制度,抓住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解剖,特别是要注意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应对措施,跟踪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为中央确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略)

    (三)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造成投资盲目扩张、煤电油运紧张等问题的深层次重要原因,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这次宏观调控又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钢铁行业要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和建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电解铝行业要在调控总量的前提下,结合淘汰落后能力,适度建设有稳定氧化铝原料供应和电力保障的电解铝项目,加快现有大型铝基地的建设。水泥行业要继续发展具备规模要求的新型干法水泥,支持上大压小,鼓励大型企业跨地区发展、重组和联合。研究提出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抓好医药、化肥、农药结构调整、林浆纸一体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等专项,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重要造船基础设施和重点船用配套设备项目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继续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重点产业化专项,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环保产业。新建数字化诊断、清洁生产技术、煤化工、电动汽车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组织研制高速铁路、大型高技术船舶等十大技术装备。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工业节水技术、节能技术、资源勘探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等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支持西部、东北地区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积极稳妥地推进金税、金关、金农、金质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四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抓紧制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退牧还草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能源、矿产加工业、石化和煤化工基地建设,促进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抓紧研究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制定《西部开发促进法》、《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监督条例》。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推进东北钢铁、石化、装备等产业的升级。抓紧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协调,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措施。抓紧组织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完善主要耗能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订并发布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支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发展节能型环保汽车和节能省地型建筑材料和住宅的相关政策。支持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搞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及时总结交流试点经验。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六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区要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大“三河三湖”、渤海、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防治力度,将黄河、松花江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搞好湖北、重庆、四川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补充方案的编制。编制和实施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规划。加强火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作。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置收费制度,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设施运营市场化进程。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要深化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收入分配、政府管理体制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等多项改革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把深化改革作哦为前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满施,作为解决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切实抓紧抓好。要继续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对由我委牵头的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要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改革措施,扩大市场准人范围,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适时出台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抓紧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推进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垄断行为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建设。

    二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抓紧修改完善并组织实施《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规定,研究制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培训,推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支持创办小企业、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三要落实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在核准制方面,尽量缩短新老办法的过渡时间,认真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发布主要行业的项目申请报告示范文本、核准项目评估大纲,指导企业的核准申请和咨询机构的咨询评估工作;根据宏观调控需要,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在备案制方面,要加强对各地备案工作的指导,注意总结经验,逐步规范;建立备案信息系统,并落实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同时,要防止备案成为变相审批。在政府投资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中央专项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建立健全与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金融、环境保护、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机制,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

    四要深化价格改革。积极推进“两部制"上网电价改革试点,分步实施输配电价改革。做好东北、华东区域电力市场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大用户用电直供试点。全面推进水价改革。严格实施成本监审,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医疗价格、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全面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制度。严肃查处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要突出重点,加快立法步伐。抓紧出台政府投资条例、规划编制条例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加快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立法进程。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开展招投标执法检查,推动建立综合性评标专家库。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健全制度,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按照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内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要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调节。大力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机电、农副产品等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做好粮棉进出口配额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煤炭出口。组织好国内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加强重要商品进口的组织协调,开展联合采购,降低进口成本。

    二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和市场准入管理。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着力促进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产业的结构升级,加快实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制定和完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引导外商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增加对我国的投资。加快编制并组织实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划,进一步加强外债总量调控,优化外债结构,防范外债风险。

    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各类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搞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

    (六)继续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略)

    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时代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编制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并且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以来,我委围绕研究提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创新规划工作机制三个重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开展了规划体制改革研究;起草了《规划编制条例》;完成了“十五"计划中期评估;组织委内外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形式研究完成了100多个重大课题;举办了三次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规划研究班;分别召开了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老同志4个座谈会以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地区片会;初步衔接协调了各部门拟编制的专项规划;开展了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了长三角和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2005年是做好“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关键一年,任务重,责任大,难度也不小。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成败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方法、规划内容以及各级各类规划中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更新规划理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更新规划理念,需要随着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逐步深化。初步考虑,应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上,要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重大举措。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二要拓宽发展内涵。“十一五"规划是发展的规划,但发展不单单是把国民经济这个“蛋糕"做大,还包括把“蛋糕”做优和切好。“做大"是要增强综合实力,“做优"是要提高整体素质,“切好”是要实现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把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要考虑承载能力。谋划发展不仅要考虑需要,也要考虑可能。要从全国和本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电力、运力等的承载能力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政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为代价。要处理好当代与后代、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不能以损害后代的发展为代价。四要扩大规划视野。谋划全国发展,要有全球眼光;谋划本地发展,要有全局意识。解决“三农”问题,要超越农业和农村层面,通过统筹城乡寻找根本途径,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富裕农民必须逐步减少农民。五要准确定位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体制背景下,规划内容要正确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对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重在阐明政府的战略意图,减少具体的经济指标和产业发展的内容;对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要规划得实一些、深一些,指明政府工作方向,并为科学决策重大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供依据。

    其次,要理清发展思路。理清发展思路是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基础。一要把握发展阶段。就全国而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面临的机遇和遇到的问题不同,必须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把握优势、准确定位,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任务。二要研究发展方针。指导方针是规划的“红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既要有继承性,也要有时代感。初步研究,至少应涵盖这样几个要点: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把这些要点概括进来,科学鲜明、言简意赅地提炼出指导方针,还需下很大功夫。三要认清发展“瓶颈"。从全国来讲,今后的发展至少面临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四大“瓶颈”制约。各地区要认真分析本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认清“瓶颈”及其制约程度,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排出发展的优先顺序,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四要选准战略重点。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改革开放。但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具体体现这些战略重点,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中,还需要细化、深入研究。五要完善保障措施。实现发展目标,突破“瓶颈”制约,完成各项任务,都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

    第三,要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十一五”规划,从发展改革委的工作看,2005年要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一是研究提出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二是编制完成部分专项规划。一方面,要抓紧编制由我委负责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的规划;另一方面,对有关部门牵头编制的规划,要做好协调和衔接工作。要用改革创新精神做好专项规划工作,逐步改变仅在制定五年规划时突击式编制规划的做法,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评估修订制度。三是抓好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当前首先抓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继续抓好6个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织部分地区研究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编制问题。要深入研究、逐步理清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三类规划的衔接配合,使之形成合力。(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