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力争实现碳中和

上海证券报 · 2021-05-13 15:32

北京冬奥会力争实现碳中和

“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建成面积38400平方米,是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国家速滑馆采用科学设计,建成了全球最‘扁’的椭圆锁网结构屋顶,减少玻璃幕墙面积4800平方米,大幅减少了钢材的使用;延庆冬奥村D6居住组团广泛采用了超低能耗技术……”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如数家珍,介绍着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低碳成果。她告诉记者,早在北京冬奥会申办之初,实现碳中和就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承诺。在筹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全面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将可持续理念贯穿筹办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实现碳中和。通过一系列减碳措施,向社会传递了绿色低碳的理念,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等,为绿色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作出了关键示范,为赛事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碳减排”“碳中和”

刘新平介绍说,按照《低碳方案》要求,北京冬奥组委与各相关方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北京冬奥组委率先行动4个方面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具体来说,包括建设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等低碳能源示范项目。推动场馆低碳建设与改造,加强建设材料低碳采购和回收利用,推动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高铁,综合运动智能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赛事举办期间,赛区内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出行模式。在北京冬奥组委,我们综合利用废旧场馆、厂房,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低碳办公,倡导低碳出行。”

不仅是碳减排,北京冬奥会碳补偿措施也取得积极进展。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分别做好百万亩平原造林和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并已经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林业碳汇量的监测与核证工作,于2021年底前将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北京冬奥组委不断推广碳普惠制项目,比如发布并上线“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碳中和方案论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潘家华等多位生态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认为北京冬奥会的碳补偿方式多元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碳抵消产品及其核算方法符合国际国内惯例,满足国际奥委会相关规则要求。

方案扎实落地

刘新平说,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过程中,绿色办奥理念贯彻始终。从场馆建设中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行赛事,到优化出行结构提供赛事保障,北京冬奥组委将《低碳方案》中的一项项计划扎实落地,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

场馆方面,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遗产,对比赛场地、照明设备、功能房间等进行改造,比如创造性地实现了“水冰转换”的国家游泳中心和“陆冰转换”的五棵松体育中心,既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碳排放,又为赛后多项目广泛应用、多业态经营奠定了基础。

而北京冬奥村、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速滑馆有效节约施工空间,减少了拆改带来的建材浪费、能源消耗。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项目竞赛场馆的国家速滑馆,建筑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屋面,有效降低了建筑物挑高,节约建材用量的同时减少了室内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

此外,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延庆冬奥村D6组团、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共计建成近5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不仅是场馆建筑,北京冬奥会4个冰上项目场馆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满足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而依托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北京冬奥会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由城市绿色电网全面供应。

北京冬奥会赛时将鼓励观众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之间优先选择铁路出行。结合京冀两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势,赛时举办期间计划用于赛事服务的客运车辆基本使用新能源。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