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个复垦矿山变身生态景区
自动喷灌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出道道彩虹,与山坡上的鲜花交相辉映;一条白练般的瀑布从数十米高的山崖上奔涌而下,注入一湾碧潭;山顶平地上,种下不久的黄豆已长出嫩绿的叶片……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刚走进江夏区林港村旁的灵山矿区,一片翠绿的山体即映入眼帘。而仅仅在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秃石遍野的废弃矿区。
人背马驮把土壤铺到山顶
乱石矿坑再现绿林耕地
建于1959年的灵山矿区,曾是武汉水泥厂的主要矿石供应区,经过数十年粗放式露天开采,山体破坏严重,毁损面积达1370余亩,还出现了一个深达50米、面积50余亩大小的巨型矿坑。
2019年,江夏区启动灵山矿区连片修复复垦项目,要为乱石遍野的矿区重新披上绿衣。通过与高校合作,制定了地质修复与产业规划一体的生态修复方案。
要在乱石上恢复绿色的生命,得先有土壤。负责实施该矿区修复工作的江夏区物产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林雪生介绍:除进行常规的山体修坡整形等工作外,还采用土壤喷播工艺,引进改良客土,为石头山重新“穿上一层土衣裳”。
林雪生回忆,因为原有的山体破损严重,尤其是山顶等区域汽车无法抵达,施工人员一度采取人背马驮的方式,将一袋袋土壤重新铺到山体上。光是驮土的马和骡子,就花了好几天才找到。
“这些专门用于修复山体的外来土壤,通过公开招标购买,经过专业检测中心的严格检测,酸碱度、肥力等各项指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方能铺到山体上。”林雪生说,考虑到今后打造景观绿化的需求,敷设土壤层的厚度达1.1米,远远超过常规山体修复的60厘米厚标准。在修复高峰期,一天内曾有上百台大型卡车在矿区内来回穿梭。据统计,该项目已运输改良客土44.45万立方米,重新覆盖了700余亩矿山区域。
目前,该矿区441亩耕地均成功种上了黄豆。“待今秋黄豆成熟后,使用旋耕机翻到土地里做肥料,然后种上油菜花,明年3月,这里就可以看到油菜花海了。”
“光灰”矿区蝶变生态景区
村民回乡建绿色家园
在灵山山头,52岁的岳向阳刚刚种下一棵树苗,他感叹不已地表示:没想到这片老矿区,竟能重新变得这样美。
岳向阳是当地灵山村村民,自幼就见惯了矿区漫天的灰尘。他回忆:原来的灵山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树叶、草地上都是灰蒙蒙的。30多岁时,岳向阳离开村里,前往海南务工,每年过年回家,都不愿久住,“出门就是灰,难受”。
2019年,灵山矿区启动复垦修复工程后,在海南从事园林绿化工作多年的岳向阳闻讯,决定回到家乡,参与矿区的复绿工作。这是他外出务工近20年后,重回村里长期生活。
他的同村邻居高路,同样主动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承包了30余亩农田,开始从事瓜果种植。
据悉,该项目已完成一期701亩范围治理,共恢复耕地441亩、林地181亩,新增水域60余亩,种植花卉3000余平方米、乔木3000余株。明年3月,该矿区将作为蝶变后的生态景区,开始试营业,届时,这里还将种上十月光辉、乌桕等树木,打造成多彩的山林景观。
园区循环用水自给自足
废弃矿山再现“山水林田湖草”
“我们希望让这片废弃矿区的山体重现绿水青山,而且变得更美丽,产生更大的效益。”江夏区物产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文旅策划总监张纯洁介绍,在修复复垦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了每一个建设细节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区景观瀑布上下两端,各有一座蓄水景观池,而在山顶一侧,漫长的沟渠沿远方的山脊向下延伸,自然降水可通过沟渠汇入蓄水池中。
在景观瀑布下方的一湾碧潭,是由原本的废弃矿坑改造而成,既利用了旧有地形地貌,又发挥了其生态价值。上下两座蓄水池中的水,通过泵站及管网,实现循环流动,为矿山上的植物提供生命之源。
通过这些设施建立降水收集和循环使用系统后,绿化种植生产及景观池瀑布用水,基本可实现自给自足,无须外引水源。
江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灵山矿区修复项目是武汉市首个修复后实现新增耕地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也是首次运用社会化市场机制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项目,采用山体修复、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复垦“三合一”措施,不仅将山体复绿,更使其恢复成为耕地、林地,变为生态景区。
编辑:戴冬虞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