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全市水泥年产能1000万吨 占湘赣边界水泥市场70-80%份额!
作为赣西工业重镇、中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萍乡素有“江南煤都”之称。这里,曾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因煤立市、因钢而兴、因瓷闻名;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这里,曾建立了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历史辉煌可见一斑。
但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源源不断涌出乌金的矿井日趋枯竭——经济失衡、发展乏力、生态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2008年,萍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彼时,“人走、地荒、村空”,一度成为村镇的普遍状况。
如何直面发展之困,或在“资源诅咒”中停滞不前、日益衰退;或在艰难转型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前的必答题。萍乡,这座因煤铁而兴、也因煤铁而困的城市,通过多元发展、结构优化、集约整合、生态修复,在新时代征程上努力跳出“矿竭城衰”的怪圈,主动走上转型之路,探索出具有极具特色的“萍乡循环经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破茧成蝶:转型路究竟在何方
因为煤炭,萍乡与近代中国工业而交汇;因为煤炭,萍乡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火;因为煤炭,萍乡曾经创造了许多辉煌……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石油、天然气大量替代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主体的地位开始动摇。加之交通运力的发展,推动我国能源供应格局深刻变化,北煤南运不断挤压萍乡作为煤炭能源基地的生存空间。2007年前后,萍乡煤炭资源步入枯竭期,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陷入低迷。
萍乡矿业集团在剔除20余个僵尸企业后,这家已走过122年历程的国有大型煤企,仅剩下8个工厂、公司。
这只是萍乡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经过长期开采,萍乡的煤炭资源富矿采掘殆尽,煤炭企业生产形势每况愈下。2007年,萍乡市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12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14%。全市煤矿数量从90年代中期的1116家骤降至2007年的132家,后连年下降为目前的24家;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1994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995万吨,目前已降至200余万吨;鼎盛时期,萍乡煤矿从业人员曾有“十万大军”,后来也锐减至现有的7200人左右,减幅达92.8%。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行业财税持续萎缩和社会稳定压力陡增。长期以来,萍乡产业结构严重依赖煤炭的开发利用,工业产品集中在冶炼和化工行业。资源型产业衰退直接导致经济增速回落,全市整体增收困难,企业经营举步维艰。2007年,萍乡市财政总收入增幅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倒数第一。全市煤炭系统下岗失业矿工多达10.7万人,矿区职工生活水平低下,月收入1000元左右,家庭月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不足300元;全市国有资源型企业累计拖欠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达11.79亿元,改制成本达30亿元。与此同时,就业与再就业、居民收入、棚户区改造、失业保障、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凸显,新欠叠加旧帐,社会负担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不稳定因素一触即发。
资源优势逝去,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可是,出路何在?
从产业结构看,完全放弃退出工业,萍乡难以承受其重;从产品结构看,除煤炭之外的其他工业产品,有创新提升的空间,市场前景看好;从市场主体看,国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但民营经济活跃,撑起了半壁江山。2007年,萍乡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作出了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抢抓了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中部六省实施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城市的重要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毅然决然选择了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之路,确立了“退二进二”的转型思路,即逐步退出煤炭等直接资源开采行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思路一变天地宽,一举廓清了发展迷雾。
时间的指针拨向2019年,萍乡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0年,萍乡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2021年4月,萍乡市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一系列经验和做法受到工信部的肯定和推广……十几年过去,经过“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萍乡现已形成独具特色的“1+2+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不过,“转型升级”依旧是萍乡市的发展方向,也成为萍乡最核心的发展坐标。在今年8月结束的中共萍乡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陈敏将萍乡的未来发展目标确定为打造集“产业升级美、绿色生态美、城乡融合美、百姓生活美、社会风尚美”于一体的“最美转型城市”。新时代,萍乡市昂首阔步走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
吃干榨尽:“煤二代”华丽转身
“埋不了、烧不掉、没人要”……近年来,随着化工、钢铁、煤电等行业的发展,萍乡市钢渣、水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攀升。仅煤矸石一项,堆存量高峰期就达近亿吨,占地8000余亩。过度开采导致矿区沉陷87.7平方公里,地表最大下沉值达11米;水资源大量流失,水质受到明显污染,10个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仅71.9%,近20万亩农田灌溉和近50万人生活用水受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点位数611个,超标率达78.2%。大量植物被毁,山体裸露,生态破坏面积1250余公顷。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和PM2.5等颗粒物,造成当地大面积雾霾天气时有发生。城市生态环境一度因脏兮兮、黑乎乎、乱糟糟而倍受诟病,成为了中国不宜居的城市之一。
如何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萍乡一批企业给出了漂亮的答案。作为当地综合利用冶金渣生产建筑材料的龙头企业,江西联达冶金公司从2004年开始自筹资金2亿多元建造矿渣超细粉生产线、热闷钢渣生产线等。公司担负着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钢渣、水渣、粉煤灰等大部分工业废弃物的固废资源化利用任务。2020年,公司与长沙理工大学、萍乡市公路勘察设计院合作的“钢渣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应用于319国道莲花段沥青路面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利用钢渣、冶炼废渣生产的产品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和装配式建筑、高铁轨道板等工程建设。截至2021年,共处理冶金渣316万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收入5.43亿元。
为降低工业固废的存量,萍乡市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废应用于产品研制。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产生的转炉钢渣、高炉水渣、除尘灰、氧化铁皮、副产石膏等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煤矸石产砖企业采用双极真空挤砖机挤出成型,一次码烧工艺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不但能够节能降耗,而且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的良好效果。作为华东地区水泥主产区之一,萍乡全市水泥年产能1000万吨,占湘赣边界水泥市场70-80%的份额。在政府引导下,企业尝试通过粉煤灰、炉渣等固废合理掺入有效改善水泥性能。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当地水泥生产行业,既能代替粘土节约自然资源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又能使产生的粉煤灰、炉渣全部实现综合利用,推动了传统水泥行业绿色升级。
据统计,2021年,萍乡市共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67家,其中利用煤矸石企业86家、粉煤灰企业18家、冶炼废渣企业14家、废陶瓷企业45家、燃煤炉渣企业8家,其它企业19家。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为1289.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9.2%,全年实现总产值48.08亿元,利润6.21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万余人。
如今,10月的萍乡,秋风送爽、山峦苍翠、满目皆绿。徜徉在绿树青山、绿水蓝天间,谁也不会将这座一派江南好风光的城市和多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脏乱形象联系起来。萍乡这座在重污染工业城市基础上新晋的全国文明城市,完成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涅槃。
点废成金:“海绵砖”叩开绿色之门
作为深耕传统化工陶瓷产业10多年的老牌企业,萍乡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曾遭遇瓶颈。
转机出现在2015年4月,萍乡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将海绵产业布局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透水砖、渗水混凝土。龙发实业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成功研发出“城市科技生态陶瓷透水砖”,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企业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经过三四年试水,新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龙发实业焕发了第二春。目前,龙发实业发展成萍乡利用废瓷生产海绵建材的标杆企业,年回收利用废瓷10万吨,生产透水砖60万平方米,产值达8500万元,产品不仅占据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市场,还远销广西等地。
近年来,萍乡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着力培育以生物陶瓷膜、水泥渗漏砖、水泥渗漏管、废水废气处理设备、管廊施工设备为主的海绵产业。
在萍乡市,像龙发实业这样吃上“海绵饭”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到目前已经达到40多家,产值约80多亿元。湘东区老关镇檀梓村的萍乡华特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其中代表之一。该企业利用粉煤灰和煤矸石作为生产原料,生产页岩多孔砖,将一堆堆煤矸石化成一块块环保砖,每年“消化”煤矸石和粉煤灰达4.7万吨,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和周边市场,还销至福建和广东等地。
2018年萍乡市举办了以“绿色智造、创享未来”为主题的全国海绵产业投资与发展对接会,签约22个海绵项目,签约金额67.3亿元。试点建设至今,萍乡市把海绵城市建设范围从32.98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市域,完成6个项目片区166个项目建设,不仅带动了本地海绵建材生产企业的发展,也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废瓷、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和经验。这座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黑色煤城”,正在焕发出新的多彩光芒。
华丽嬗变: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展望萍乡未来的转型发展,时任江西省萍乡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杨劲松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尽快出台地方工业固废技术规范。他以钢渣举例,相比传统路面基层材料,钢渣的力学性能较轧制的碎石好,不仅耐磨、颗粒级配形状好,强度高,且与沥青有良好的黏附性。使用优良性能的钢渣代替部分玄武岩应用于沥青混凝土中,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截至目前,这样“一箭三雕”的钢渣沥青混合料在江西省仍主要运用于道路建设中的水稳层,少量应用于“试验路段”。这种“反差”是因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在制定中,尚未出台,故而出现省内市场“无人敢用”的局面。
纵观全国,2015年,湖北省发布地方标准《沥青混凝土钢渣集料技术规范》,由葛洲坝武汉道路材料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制,明确和规范了沥青混凝土钢渣集料生产工艺的流程和各环节要求。
杨劲松说,随着钢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对钢渣资源化利用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江西正在推动结合实际并参照兄弟省市有关做法,尽快出台江西标准,填补省内空白。
杨劲松二是希望能加快构建江西立体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制定“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计划,以转型发展‘升级版’实现百年煤城的再次华丽嬗变。”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公认的世界难题,需要地方政府评估当地在现阶段资源禀赋的动态比较优势,敏锐地把握宏观经济机遇,借助国家阶段性的政策扶持,引导新的产业形成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有效市场。”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昌大学田西教授说,“萍乡市委市政府引导当地企业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力,实现了发展接续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的协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7月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于9月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意见和建议,希望未来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够借鉴萍乡的探索经验,抓紧时代政策法规指引的方向,从困境中驶入可持续发展与工业转型的‘快车道’。”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