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档案日子照常过?
2004-07-08 00:00
昔日被视若身家性命的人事档案,如今已成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目前存有档案2万余份,弃档占了10%;在渝中、南岸、万州等区竟高达30-60%。他们认为,没有档案一样过得好。
“不知不觉,工作快20年了。你问我的档案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昨天,年过不惑的肖永国谈及自己的人事档案,一脸茫然。
肖永国有15年没有档案的消息了。据介绍,他是目前重庆弃档时间最长的。他说,直到现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之处,照样过得好。
肖永国是当下“弃档族”较为典型的一个。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目前存有档案2万余份,“弃档”占了10%,其中最长的达15年。记者调查发现,在渝中、南岸、万州等区竟高达30-60%的流动人员弃档,接近半数。
据介绍,“弃档族”主要包括三类人: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者,从单位调出档案后就不再加以理会;二是跳槽人员或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人员,由于单位不接受档案,而自己一时用不着,于是放弃档案;三是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不到有关部门办理档案移交手续。
反正没有人敢毁掉档案,用时再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代理部副部长陈静说:“档案不能随便销毁、故意丢弃,即便永远不来交费甚至死亡,都得保存好档案。所以清理弃档常常令我们头疼不已,”
肖永国1985年从华中理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位于玉带山附近的重庆冷冻机厂,跟随他到达的,还有自他读小学就开始存在、却从未蒙面的人事档案。
工作期间,肖永国评上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然而,职称却没给他带来满足。1988年,肖永国提出辞职,只身投奔薪酬高出3倍的扬子江假日饭店。不过,厂方却不愿放人,将其人事档案扣押下来,后见不奏效,对肖永国作出开除处理。1989年,肖永国将自己的人事档案存入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前后共交一年代管费。
此后,肖永国不断跳槽,薪金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现任美国某空调厂重庆办事处销售部负责人。档案,对他来说已是遥远又模糊的记忆。
还有其他的一些弃档现象。陈静认为,现在人才流动非常快,有些人长期在国外也有的人长期在外地,还有的人是在这几年暂时还没有用到,忘记了缴费,这种情况都存在。弃档的另一种现象是,由于单位解体及自学考试,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把档案“揣在自己口袋里”。
20元代管费能省就省
档案放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需要缴费的。这称为人事代理费,一年240元。如果逾期不缴还要加收滞纳金。当用人单位不看重档案时,这笔钱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数字。
档案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并不是免费的。最基本的费用是每月20元的“人事代理费”,如果逾期不缴还要加收滞纳金。除此之外,评职称,挂靠户口等也要缴费。
以肖永国为例,弃档15年,应缴纳人事代理费3600元,外加滞纳金1800元,如果他现在要拿走自己的档案,至少要补交5400元。
每月20元,对一些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刚毕业于渝州大学的小李就说:“对于像我这样刚离开校园、收入不稳定的人来说,这笔费用当然能省就省。”
一方面要缴费;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不看重人事档案,弃档就显得理所当然。多次充当“伯乐”招兵买马的重庆泰康人寿公司业务经理张林认为,档案对于普通打工者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一般公司或企业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历史,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
肖永国说:“离开国企后的十多年,从没有用人单位要求查看我的档案。就业或跳槽,就像做买卖一样,是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个人的祖宗八代、历史问题,它只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否胜任该职位就足够了。许多私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就是这么用人的,国内评得热火朝天的职称,在这根本不管用。”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不顾,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积存着各届毕业生弃置不顾的弃档。对此,许多高校方面表示忧虑:如今毕业生就职的单位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根本不接收档案,档案已被一部分学生看作可有可无之物。
个人档案记录一个人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等,很多手续绕不开档案这一关。陈静说,不少人往往是在办理退休、出国出境政审等手续时,急需档案证明时才猛然想到档案。如果无档案,退休时甚至连退休金、保险金都可能领不到。
无档案无法出国出境
实际上,档案用处不小。出国出境办手续需要档案,领取退休金、保险金也离不开档案。没有档案无法评职称。
具体来说,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接、管、转人事档案、人事关系,为存档人员保留原身份、连续计算工龄、按有关政策办理转正定级、调整档案工资、认证身份、办理出国政审、申报技术职称,按规定出具有关证明(包括存档证明、边境证明、结婚证明、离婚证明、考学证明等),接管转党团组织关系,申报有关奖惩事宜,补充档案材料,代办养老保险,等等。
渝中区64岁的杜先生就吃了没有档案的苦头。1970年,他被街道安排到重庆金光铁制配件厂上班,后因工厂效益不佳,金光厂与重庆钢家具厂合并,此后不久两厂又分开。大约在1992年,金光厂又被重庆站台公司兼并,后来杜所在单位又发生多次兼并,但从来都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档案问题。
当杜老先生欲办理退休手续时,才发现自己的档案材料不翼而飞,为此,他先后多次跑过渝中区社会保险、劳动等有关部门,也到档案部门查找过有关资料,但都因没找到自己的有关档案,因而他没能办成退休手续,连养老保险也办不了。
小刘自大学毕业后,工作单位没有条件接收他的档案,也没有和小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随后,小刘跳槽,经过一段时间,新单位同意正式与他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转档手续,这时他才发现档案的重要,他不得不跑学校、跑原单位开证明,把档案转了回来,颇费了一番周折。
对此,市人事部门提醒“潇洒弃档族”们,“人档分离”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但不会取消档案制度。因此,“人档分离”不代表档案能随意丢弃。
重庆加紧制电子档案
档案的出路何在?有关方面透露,我市将建立电子档案,既增加档案的内容,又提高档案的透明度。目前,相关软件已制作完毕,只等对档案进行扫描。
近期,相关机构和人士正思忖档案保管的出路,给存档者带来更多方便和实惠。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张鹏说:“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建立的电子档案,有利增强档案的透明度。”该中心欲将代管的2万份档案的内容扫描进电脑,以后查阅档案时不必再打开档案袋,一一查找,只需点击查询、打印即可。
张鹏表示,目前相关软件已制作完毕,不过对2万余份档案扫描,工作量巨大,估计要耗时2年。
另外,现在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档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由于人档长期分离,有的档案已不能真实反映个人情况。市档案局有关人士表示:“人事档案要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信用体系联系起来。进入公共信用体系的档案,以凭证部分和职业生涯、职业能力和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
市人事局一工作人员称,档案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而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包袱。人事档案的未来发展应当摆脱对人们自由流动的种种限制,建立电子化的个人信用体系,对档案信息实行动态化的管理,建立人才业绩档案、个人诚信档案,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弃档”、“死档”问题。
据了解,上海等地已开始尝试为所有流动人员建立电子档案、技术人才档案,并对流动人员的工作变动及其工作业绩等进行及时跟踪。
“不知不觉,工作快20年了。你问我的档案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昨天,年过不惑的肖永国谈及自己的人事档案,一脸茫然。
肖永国有15年没有档案的消息了。据介绍,他是目前重庆弃档时间最长的。他说,直到现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之处,照样过得好。
肖永国是当下“弃档族”较为典型的一个。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目前存有档案2万余份,“弃档”占了10%,其中最长的达15年。记者调查发现,在渝中、南岸、万州等区竟高达30-60%的流动人员弃档,接近半数。
据介绍,“弃档族”主要包括三类人: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者,从单位调出档案后就不再加以理会;二是跳槽人员或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人员,由于单位不接受档案,而自己一时用不着,于是放弃档案;三是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不到有关部门办理档案移交手续。
反正没有人敢毁掉档案,用时再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代理部副部长陈静说:“档案不能随便销毁、故意丢弃,即便永远不来交费甚至死亡,都得保存好档案。所以清理弃档常常令我们头疼不已,”
肖永国1985年从华中理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位于玉带山附近的重庆冷冻机厂,跟随他到达的,还有自他读小学就开始存在、却从未蒙面的人事档案。
工作期间,肖永国评上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然而,职称却没给他带来满足。1988年,肖永国提出辞职,只身投奔薪酬高出3倍的扬子江假日饭店。不过,厂方却不愿放人,将其人事档案扣押下来,后见不奏效,对肖永国作出开除处理。1989年,肖永国将自己的人事档案存入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前后共交一年代管费。
此后,肖永国不断跳槽,薪金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现任美国某空调厂重庆办事处销售部负责人。档案,对他来说已是遥远又模糊的记忆。
还有其他的一些弃档现象。陈静认为,现在人才流动非常快,有些人长期在国外也有的人长期在外地,还有的人是在这几年暂时还没有用到,忘记了缴费,这种情况都存在。弃档的另一种现象是,由于单位解体及自学考试,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把档案“揣在自己口袋里”。
20元代管费能省就省
档案放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需要缴费的。这称为人事代理费,一年240元。如果逾期不缴还要加收滞纳金。当用人单位不看重档案时,这笔钱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数字。
档案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并不是免费的。最基本的费用是每月20元的“人事代理费”,如果逾期不缴还要加收滞纳金。除此之外,评职称,挂靠户口等也要缴费。
以肖永国为例,弃档15年,应缴纳人事代理费3600元,外加滞纳金1800元,如果他现在要拿走自己的档案,至少要补交5400元。
每月20元,对一些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刚毕业于渝州大学的小李就说:“对于像我这样刚离开校园、收入不稳定的人来说,这笔费用当然能省就省。”
一方面要缴费;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不看重人事档案,弃档就显得理所当然。多次充当“伯乐”招兵买马的重庆泰康人寿公司业务经理张林认为,档案对于普通打工者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一般公司或企业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历史,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
肖永国说:“离开国企后的十多年,从没有用人单位要求查看我的档案。就业或跳槽,就像做买卖一样,是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个人的祖宗八代、历史问题,它只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否胜任该职位就足够了。许多私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就是这么用人的,国内评得热火朝天的职称,在这根本不管用。”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不顾,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积存着各届毕业生弃置不顾的弃档。对此,许多高校方面表示忧虑:如今毕业生就职的单位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根本不接收档案,档案已被一部分学生看作可有可无之物。
个人档案记录一个人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等,很多手续绕不开档案这一关。陈静说,不少人往往是在办理退休、出国出境政审等手续时,急需档案证明时才猛然想到档案。如果无档案,退休时甚至连退休金、保险金都可能领不到。
无档案无法出国出境
实际上,档案用处不小。出国出境办手续需要档案,领取退休金、保险金也离不开档案。没有档案无法评职称。
具体来说,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接、管、转人事档案、人事关系,为存档人员保留原身份、连续计算工龄、按有关政策办理转正定级、调整档案工资、认证身份、办理出国政审、申报技术职称,按规定出具有关证明(包括存档证明、边境证明、结婚证明、离婚证明、考学证明等),接管转党团组织关系,申报有关奖惩事宜,补充档案材料,代办养老保险,等等。
渝中区64岁的杜先生就吃了没有档案的苦头。1970年,他被街道安排到重庆金光铁制配件厂上班,后因工厂效益不佳,金光厂与重庆钢家具厂合并,此后不久两厂又分开。大约在1992年,金光厂又被重庆站台公司兼并,后来杜所在单位又发生多次兼并,但从来都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档案问题。
当杜老先生欲办理退休手续时,才发现自己的档案材料不翼而飞,为此,他先后多次跑过渝中区社会保险、劳动等有关部门,也到档案部门查找过有关资料,但都因没找到自己的有关档案,因而他没能办成退休手续,连养老保险也办不了。
小刘自大学毕业后,工作单位没有条件接收他的档案,也没有和小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随后,小刘跳槽,经过一段时间,新单位同意正式与他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转档手续,这时他才发现档案的重要,他不得不跑学校、跑原单位开证明,把档案转了回来,颇费了一番周折。
对此,市人事部门提醒“潇洒弃档族”们,“人档分离”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但不会取消档案制度。因此,“人档分离”不代表档案能随意丢弃。
重庆加紧制电子档案
档案的出路何在?有关方面透露,我市将建立电子档案,既增加档案的内容,又提高档案的透明度。目前,相关软件已制作完毕,只等对档案进行扫描。
近期,相关机构和人士正思忖档案保管的出路,给存档者带来更多方便和实惠。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张鹏说:“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建立的电子档案,有利增强档案的透明度。”该中心欲将代管的2万份档案的内容扫描进电脑,以后查阅档案时不必再打开档案袋,一一查找,只需点击查询、打印即可。
张鹏表示,目前相关软件已制作完毕,不过对2万余份档案扫描,工作量巨大,估计要耗时2年。
另外,现在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档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由于人档长期分离,有的档案已不能真实反映个人情况。市档案局有关人士表示:“人事档案要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信用体系联系起来。进入公共信用体系的档案,以凭证部分和职业生涯、职业能力和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
市人事局一工作人员称,档案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而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包袱。人事档案的未来发展应当摆脱对人们自由流动的种种限制,建立电子化的个人信用体系,对档案信息实行动态化的管理,建立人才业绩档案、个人诚信档案,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弃档”、“死档”问题。
据了解,上海等地已开始尝试为所有流动人员建立电子档案、技术人才档案,并对流动人员的工作变动及其工作业绩等进行及时跟踪。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