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新低 新项目差的不仅是钱

华夏时报 · 2015-06-15 09:15

  尽管央行经过了几轮降息降准,新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地批发,但是作为稳增长的利器,基础设施投资依然表现不佳。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被寄予厚望的基建投资出现大幅回落。国家统计局解读时称资金和新开工项目不足仍是制约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有地方发改委人士表示,地方财政紧张、缺钱,是导致新项目减少的主要原因,“现在央行几轮降息降准与政府投资关系不大,可能减缓利息压力,但难以增加贷款额度,因为抵押已尽。”

  不过,《华夏时报》从地方官员、基建公司及财税专家等多方了解到,差钱或许并不是影响项目开工的唯一问题。

  基建大幅回落

  1-5月,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低于预期,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三大板块均有所回落,而基础建设投资回落最大,增速比1-4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认为,资金和新开工项目不足仍是制约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像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3445亿元,同比下降20%,新开工大项目不足问题更为突出。”

  在外需不振、工业和房地产两大领域增速都下滑的情况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各地提振经济的重要法宝。中央层面,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七大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之后,又一批投资储备工程,涉及轨道交通等基建和新兴产业。

  地方上,包括陕西、辽宁、云南、吉林、广西、江西、湖北等多省区相继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版”稳增长政策。但是提振效果并不明显,业内普遍认为是政策的滞后性。

  山东地方发改委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项目一般包括自主项目和中央项目,财政紧张,地方自主项目有些入不敷出,而中央项目同样要地方配套资金,“项目资金来源除财政外,还有银行贷款、PPP、股权融资、地方债券等,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前几年而过度发债的情况。”

  在地方收入方面,去年以来财政收入直线下滑,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今年5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48.3%。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地方很多融资是以土地作为抵押,现在房地产越来越不景气,土地净收入在下降,无论是筹资的规模还是作为抵押土地财政均在弱化,土地的城镇化融资功能也在弱化。

  有地方官员也表示,现在地方已经没有可以用来抵押的土地及房产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贷款下降6.3%,降幅比上月扩大4.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缺的或不仅是钱

  新项目难开工,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财政体制问题。

  上述山东发改委人士表示:“财政对项目开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事业收费不能直接转为投资,财政预算又不能及时满足投资需求或者挪用;二是中央投资资金逐级下发,中间环节延迟资金到位;三是职能部门没有投资决策权,财政部门又不了解各部门情况,导致不能按需拨款。”

  一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人士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虽然项目有财政拨款,但若项目看不到直接好处,基层就不想干;管财权的只是管事权的“出纳”,用到哪、怎么用没有话语权,地方预算资金缺项目配套,只能迟迟不动。

  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地方政府现在主要是争取资金,但项目并不具备条件,财政资金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想假开工难上加难,所以有些项目资金到位后无法开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明确指出,项目批了,资金拨了,土地供应了,为什么工程上不去,要从精神状态、作风行为上找原因。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有部委层级官员到地方调研发现很多懒政怠政的现象,该官员总结说:“既然不抓GDP,官员们的积极性就下降了,尤其在县级层面,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官员要下去考察,官员以公车取消为由不去;项目需要协调土地审批问题,官员不协调,就直接影响了项目开工。”

  收回沉淀资金

  今年,项目不开工的情况依然存在,多地出现资金到位但项目不开工的情况。最近就有媒体报道称,上级配套资金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33个卫生项目迟迟不能开工而被通报,这仅是卫生领域。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说,不开工情况有些是因为项目本身编制比较粗糙,有些是项目上级资金到位但需要配套资金而地方没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要招投标,这个过程就需要几个月。

  一方面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地方喊着缺钱;但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资金闲置趴在账上没用,这直接影响着地方基建投资建设。

  而财政资金的沉淀也直观地表现在央行国库的账上。根据央行公开数据,全国财政性存款在3万亿元左右。

  由于各地方财政沉淀资金大量增加,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多次要求解决财政资金沉淀的问题。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表示:“一些地方钱拨下去了,再迟迟不开工,我们就要依法把那些趴在账上多年的财政拨款收回来,调到那些中央已经确定的重点项目上去,调到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地方花不完的钱上交,可以起到盘活存量资金的作用,但这没有解决根源问题。“我们预算准备的前期工作和预算脱节严重。预算安排只看到钱,钱用来干什么政策上不明朗,政策细节也没有敲定,基础工作做不到位,项目没有开工钱花不出去,于是造成大量资金沉淀。”

  因此,“在当前地方稳增长的情况下,这尤其挑战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能力。”王雍君说。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