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复合32.5” 水泥企业怎么看?

中国建材报 毕德鹏 · 2014-02-21 14:27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不仅让“如何化解水泥产能过剩”这道难题有了“解题思路”,更让政府对化解水泥产能过剩下了“重手”。

  水泥企业为行业的细胞、重要组成部分,“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新政”下水泥行业如何发展?2014年,在水泥行业广泛关注“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的档口,国内多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道出了自己对“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的看法。

  徐德复:尽快出台相关细则最重要

  取消32.5复合水泥对水泥企业是否会有不利影响?亚泰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徐德复:“什么时候能够实施,我们举双手赞成!”

  徐德复表示,取消32.5复合水泥不仅不会影响到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反而是有利的。真正受影响的是一些小水泥企业和粉磨站。“目前,国内32.5复合水泥的的市场比较乱,一些小水泥企业、小粉磨站为谋求利益在生产复合32.5水泥时掺加的材料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因这样的手段形成价格优势,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的竞争,伤害了大型水泥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导致了产能过剩。”

  复合32.5强度水泥的取消,标志着32.5标号水泥不再享受国家免税政策,针对这个问题,徐德复表示:“绝对正确!要坚决32.5水泥的免税政策。转而让42.5和52.5这样的高标号水泥成为消化工业废渣的载体,并逐步提高矿渣、粉煤灰在42.5和52.5水泥的消化力度。”

  徐德复表示,相较32.5水泥而言,目前42.5和52.5水泥消耗工业废渣的能力还不强,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适当降低免税的标准。“比如原来消耗30%的工业废渣即可免税,现在可以降低到20%,慢慢引导高标号水泥走入普通消费市场,进而慢慢取代32.5水泥,但最重要的是尽快出台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的相关细则。”徐德复说。

  赵君: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利好大型水泥企业

  关于取消32.5复合水泥标准,北方水泥副总裁、佳木斯北方水泥董事长赵君的观点与徐德复不谋而合。赵君表示,淘汰32.5复合水泥不仅对北方水泥,对中国所有大型水泥企业都是一个利好。

  “通过淘汰32.5复合水泥可以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赵军称:“原来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只是新型干法窑淘汰一些落后的水泥生产线,比如立窑。现在不同了,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换言之就是取消了一种水泥产品,通过这个政策,将一些无力生产高标号水泥落后企业、小粉磨站全部淘汰,从根本上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赵君表示,取消32.5复合水泥是个大趋势,欧美一些国家早已取消了复合32.5强度水泥,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泥行业与世界接轨,从而更加有利于水泥行业的发展。

  白明科:有利于提升水泥企业提升技改能力与管理水平

  “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势必会倒逼水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陕西西部(尧柏)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白明科表示。

  作为技术型负责人,白明科算了一笔水泥生产账。“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后,在水泥生产来说,一定会加大熟料的消耗量,这无形中加大水泥生产成本,这对水泥企业来说就是个考验。”

  白明科表示,和复合型水泥不同,以矿渣和粉煤灰为原料生产的水泥,矿渣和粉煤灰的投入有一个固定值。但复合型水泥强度低,所以在生产时什么都可以加,这也是一些小水泥企业的作法,掺加的东西多了成本自然低了,所以就会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在市场上和大水泥企业形打价格战,不仅扰乱市场,还导致水泥产能过剩。

  白明科指出:“32.5标号的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因为受到资源的限制,很多企业没有能力生产,原来可以生产复合水泥维持生计,但随着复合32.5强度水泥的取消,倒逼一些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因为不改革就死掉”。

  同时,针对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也有人表示担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企业负责人称,取消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无疑是应对产能过剩的一剂良药,复合32.5强度水泥取消了,余下的还有以粉煤灰、火山灰为原料的其他32.5型号水泥,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很可能让一些小企业、粉磨站有空子可钻。这位负责人举了个例子:“复合32.5强度水泥取消后,如果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就会出现一些小水泥企业的‘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外宣称是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但实际上还复合32.5强度水泥。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解决水产能过剩问题,也会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损害大水泥企业的利益。”

  综合以上采访看,水泥企业普遍拥护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从引导行业未来发展,提升建筑质量来看,取消复合32.5强度水泥不仅是中国水泥行业的趋势,更是大势。但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还有待相关细则的出台。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2:50